记忆中的便河与“砂石”及联想

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图片旅游 |
我六十八年前出生在便河西边的晴川书院(原沙市二中隔壁)北面的一处民房里,从小在便河边长大,便河也叫龙门河,据说便河名称与‘和氏献璧’中的卞和有关。因为“卞”字为生僻字,加上和与河读音相似,后来就成了“便河”了。
记得那时候便河路两边都有房屋,五四年涨大水时,家家户户用木板横挡在大门外,在屋子里堆上厚土夯实,防止水淹进屋子里来。大人们站在大门口用盆子,梢箕向屋外水里捞鱼,手快的也能够捞到一两条鱼。我站旁边看大人们捉鱼,一不小心跌进门外的河水里,经大人抢救才没被河水冲走。救起来后由于惊吓受凉,当天晚上就高烧不止,那时的医疗条件极差,喝了几副中药,才渐渐康复。还记得当时的便河路东边的房屋里开着各色各样的手工作房,有修理自行车的,弹棉花的,也有修理农具,铁匠铺等手工作房。自行车在当时是公家人物(公务员)使用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眼里看来是多么的“显赫”,绝不亚于今天开豪车的人们。因此自行车修理师傅也十分受人尊重,自行车修理师傅也曾是我幼年时崇拜的“偶像”。在手工作房旁边也有做饮食生意,买早餐的人家,那时候做锅魁叫“打锅魁”。锅魁又长又大也厚人们称这种锅魁叫;扁担锅魁,那锅魁烤熟后的香味让你闻到就不想走,一个锅魁可以让人吃饱。
向北走几十米就是长长的便河桥。用青石砌成的多孔石栱桥是沙市东西交通要道和内河水运码头,记得那时候便河里有来自湖北,湖南等处的的木船在这里上下货物。用畜力拉动的板车,人力车,骡马队驮用运输粮食和货物,这些当时的运输工具,骡马粪便随处可见,卫生条件也极差。在便河东北边的水运码头边,有一块外形极象猿猴的石头耸立在这里。来来往往的木船常把这块石头作为栓船的“工具”。小时候我们放学后也常去石头岸边游玩戏耍。
艺圃叟(杜援朝)手绘砂石图片
在沙市没有人不知道便河的,可是对老沙市人来说,比便河更有名的是一块石头,这块被名为“砂石”的石头,有传说沙市之名即因此石而得,所谓“沙市”即“砂石”之谐音。
这块外形像太湖石形状的石头位于便河东侧岸畔碧波缘水之中,咋一看与普通岩石无异,高约二米,宽不足一米。细看犹如仙猴梳妆之貌。早些时日,春夏秋冬四时的不同,尤其是在春暖花开时节,石头表面油绿色的青苔丛生婉如猴毛,头尾四肢维妙维肖。
砂石的民间传说很多,一说其为女娲补天之石遗留此地。一说其为浩瀚星空所降之陨石。一说此石乃是仙石,随河水落起不致为水淹没。
艺圃叟(杜援朝)手绘砂石图片
如果不会说沙市话,那么用普通话念“砂石”与用地道的沙市话说“沙市”,在发音上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很多人把便河里的那一块古老的砂石说成是沙市的象征。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沙市之名即因“砂石”而得。实际上,砂石乃清康熙朝中兵部左侍郎张可前私宅园中之物,由云南某县令千里迢迢作为礼物送致沙市张府,而那时的沙市已被称作“沙市”有一千余年了。唐元微之有诗云,“阗咽沙头市,玲珑竹岸窗”,宋陆游也有“沙市三日风,万鼓鸣船头”,“萧萧沙市雨,淡淡渚宫花”等诗句。
张可前告归后,辟“梅园”于沙市今肖家坊,并置来自云南的两块砂石于梅园之中。张母去世后,张可前为表孝思,于是将自己心爱的两块石头移于母亲的墓侧,据说张母葬于便河(东)边的曾家岭。
清朝末年,年深月久,墓址凌夷,两块奇石被弃于荒野,其中一块不知去向,剩下的一块被后人移至今址。在便河之中用青石板修筑台座予以放置,成为便河一绝景,四时游人络绎不绝,每每流连忘返。清人王百川有诗赞曰:“嵯峨一石势如猴,百节玲珑好系舟。问尔生前能记否,几时蜕化在山头?”
北京的象征是天安门,武汉的象征是黄鹤楼,这每一幢显赫的建筑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而沙市的象征仅仅是伫立在窄窄的便河河面的一块小小的砂石,它不是显赫的建筑,它没有传奇的故事,但是“砂石”与“沙市”谐音,而每一个沙市人都对“沙市”这两个字有着深深的眷念。
据资料查;这块石头来自云南,据说此石乃随河水落起不致为水淹没。这几年我多次前往砂石前观察并近距离拍摄照片,推测这块石头可能是云南火山岩石(云南盛产火山石,火山石多孔外形奇特,石质比重轻)。就在这块古老的观赏石上,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出一棵小树,也不知道这棵永远长不高的小老树在这极少土壤水分,毫无肥料,完全“靠天收”的恶劣自然条件下,风刀霜剑,寒来暑往,自生自灭不知生长了多少年?
驻足石前观看那棵随风摇摆着枝叶在这块石头上多年生长着,生命如此顽强,枝干遒劲有力的小老树,至今依然挺立在那块古老的沙石之上。与枯石相忖十分醒目。这景致,不正是荆州树石盆景的真实的自然写照,树石盆景的雏型吗?
( 部分内容摘自生命如斯集[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