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换车记
(2025-07-14 22:27:00)
标签:
散文 |
文/黄永赞
近来忙于公事,又有好长时间没有给家里挂电话了,也不知二老在家怎么样了。今天早上一上班,我就赶紧给母亲打去电话问候。当问及父亲,母亲在电话里回了我一句:“你爸可能是去县里审车去了吧。”
我将信将疑地放下电话,记得父亲的车似乎不应该是这个时候年审啊。算了,我决定还是给父亲本人打个电话。不料父亲又一次瞒着母亲偷偷地跑到安庆去看车去了。他又要买车!这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毕竟他己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啊。
直到这一刻,我才发现,原先那么多次的规劝他不要开车都无济于事,都无法阻止他换车的念头。要知道,换车梦埋在父亲心里深处,足足埋了十年之久。
父亲爱车,也惜车。印象中,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刚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那会儿,村里人家还在为一日三餐而辛劳的时候,父亲己经快人一步,决心要买一辆自行车了。彼时,父亲在乡下一所小学教书,他是校长,一所学校加上他在内总共三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二个年级所有的课,每天忙得象个陀螺。村小学离家来回少说十里地,为了不耽误课,父亲咬咬牙,从口袋里硬是挤出了买自行车的钱,然后把这笔钱变成了二八大杠。
当父亲骑着崭新的飞箭牌自行车回来,全家如获至宝,围着它左看右看,看那锃亮的钢丝转个不停,心里乐开了花。这是咱们村子里第一辆自行车。
父亲视自行车如宝贝一般,轻易不让人动。每次下班回来,都要先用掸帚在车身上左掸右掸,再用擦布把沾在钢丝上的泥巴一点点地擦去,直到擦得钢丝锃亮锃亮才放手。
后来,父亲因工作调动,改行调到区公所工作。因工作需要要经常下乡,不得己,父亲不得不考虑换坐骑。终于有一天,家里突然冒出了一辆高大的摩托车。在公路上,父亲脚尖轻踩档位,轻拉油门,一溜烟的功夫,就把路上踩着自行车的身影拉得很远很远。这是咱们村子里的第一辆摩托车。
父亲很爱惜他的坐骑,保养得很勤,以至于车有什么故障,他一听声响就能判断出八九不离十,就是出些小故障,他也能自己动手修理。这辆摩托车在父亲的精心保养下,伴随着父亲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别人的车比父亲还要后买几年,别人的车都骑报废了,而父亲的车还是安然无恙,发动机从没修过,跑起来又省油又轻便。用父亲的话说:“车子也象人一样,要用心去当值它”(用心维护的意思)。
临近退休时,父亲心血来潮,瞒着家人去县里驾校报了名。他想在退休后也买个小车,没事的时候自驾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父亲是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最令他也令全家引以为豪的是,在那一批学员中,他是年龄最大的,当里己经是58岁接近60岁了,但他却是第一个一次性顺利通过考试拿到驾照的,也是第一个刚拿到驾照就买车的人。
那天,当父亲一溜烟把崭新的小汽车开进村开到院子里,看着倒车镜两旁的红飘带,母亲看得愣住了,据说全村的人都怔住了,父亲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理想变成了眼前的现实。这是咱们村子里的第一辆小汽车。
在父亲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的感染下,几年后我也紧跟父亲的步伐,也完成了从电瓶车到越野车的蜕变,也成为了有车一族,也实现了鸟枪换炮。
去年,父亲在新闻和手机上获知国家对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内心早己按捺不住了。那段时间,他一有时间就关注各种车型,还频繁地去县城、去安庆、去省城合肥,去看车展,去车行选车,为再一次换车做着前期的准备。
那天,父亲坐上了去蚌埠提车的旅途。到了地方,在办理汽车置换手续前的间隙,父亲通过视频跟我连线,在视频中,我隔着一千公里隐隐中能感受到父亲的心有不甘。因为他指着身后那款配置更高的吉利越野,他说如果钱凑手可以买这款。但那款车的价格以父亲置换的方式显然还差一大截,而我能力有限也挤不出一个子儿来支持他实现这个梦想。带着万般不舍,最终他选购了一款白色的吉利轿车。这是咱们村子里唯一一个年过七十仍旧还拥有驾驶证而且还能把汽车开得到处跑的老人。
我为父亲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坚韧、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而感动,也为没能帮助他圆梦而心怀愧疚。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再到置换新的轿车,坐骑的鸟枪换炮的更迭,是农村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小康,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而父亲这一生的换车经历,也无形中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步履不停,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