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游子惦记一生的天堂——读余哲春散文集《嶂山春语》
(2024-11-01 09:05:44)
标签:
文化 |
文/黄永赞
余哲春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嶂山春语》出版了,这是他主编《小村大嶂》之后的又一本作品集,两部书名都突出一个“嶂”字,堪称是村志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得益彰,足以体现出作者对家乡大嶂山至真至忱至爱。全书分为家山旧事、亲情依依、人物剪影、随意随笔、游历留痕等五辑。纵览全书,字里行间镌刻岁月沧桑,从头至尾抒发故园情深,情感细腻而真实。
几十年来,余哲春先生走到哪里就办报办刊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覆盖到哪里。退休后,被聘为永嘉县读书学会顾问,期间笔耕不辍,把写作当成人生的乐趣,屡有作品见诸《温州日报》《温州文学》《温州人》等报刊,并且在古稀之年再次出版盛满家乡味的散文集。这种创作精神应该值得所有写作的人推崇,同时也激励着年轻一代勤耕苦读。
大嶂山,乃是永嘉乌牛的一个余氏小山村,是作者的生养之地。生于斯,长于斯,大嶂山自然成了他回望式写作重要的书写场,也自然而然成了他的精神原乡。在书中,无处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情愫和厚重的家国情怀,对家乡的挚爱与眷恋溢于言表。殿前溪、洞坑角、五岳庙……故乡那些不起眼的风景都让他爱得着迷,陶醉其间,都是最值得留恋的地方,胜过万里河山,胜过长安三万里。
作者发自内心地深爱他的大嶂山,正如他在此书的封面题写的卷首语:“我深深地爱着家乡大嶂山,惦记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我一生的天堂。”细读《家乡有早茶》《家门口的“长城”》等作品,他用文字描绘了一幅幅大嶂山的风土人情,以及世事变迁,读来亲切感满屏。
作者早年走出大嶂山,工作在外地,但对家园的眷恋却是深刻而偏执的。无论离开家园多远、多久,那些融入血脉的乡土乡情随着年轮的增长亦愈加丰满。《家山旧事》专辑里,他笔端含情描绘了村庄发生的人和事,那些文字直抵一个游子的内心,将这种乡土情结表达得淋漓尽致。故乡山水、风土人情,总能触碰到游子心中的柔情。
在作者眼里,家乡大嶂山有她独特的魅力和值得自豪的地方。走进村里,能切身感受到“孝”文化弥漫整个村庄,让世人由衷敬佩与景仰。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勤劳朴实的大嶂人世世代代守着忠孝之道,晴耕雨读,村民受这种孝道文化的熏染,不仅出了多位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好人、孝子孝媳、最美老人,还出了“硕博之家”,“才女之屋”,人才辈出,人杰地灵。村里还创立了“爱心驿站”,每年为高考学子举行奖学金颁发仪式,以此来激励大嶂人嘉风绵延。在《今又重阳逢盛会》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尊师重教崇文善学村兴国强。” 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大嶂人共同的心声。走进《嶂山春语》我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小山村还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原来朴实的大嶂人还有这么多的人生传奇。仅凭这一点,大嶂的确值得为之出书立传,值得青史留名,真的人间值得。
在《爆米花》一文结尾,作者写道:“忽然间我也明白了贤良为什么有一些失落感,毕竟这些小手艺现在的年轻人不屑一顾,可是如果手艺失传,也是一种遗憾。” 这种民间的手艺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现在很多民间传统艺术和乡村手艺人正在逐渐的消失,表达了作者的焦虑和伤感。《“风帆石”的来历》一文,不难看出作者为了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呕心沥血,不辞辛苦,费尽周折,终于求得余秋雨、余光中、余鹏翔三位余氏重量级人物题词墨宝。通过海峡两岸文学巨匠的联袂为大嶂文旅造景造势,让家乡2A级景区更深层次地融入文化之魂。他还煞费苦心在村口打造“一帆风顺”造型的巨石景观,象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凸显出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
在第二辑《亲情依依》里,《祖母》《西岙祭故人》《心香缕缕忆吾兄》等篇章,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追忆祖母的慈祥以及对“我”的疼爱,夏爷爷的艰难和凄凉的人生,父亲的艰辛劳碌和对父亲的敬意,母亲的节俭能干和洞明豁达,剑海兄的德艺双馨与骨肉亲情,表达了作者对己故亲人切切的哀思,读之让人感同身受,催人泪目。在《我管父亲喊“阿帮”》中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在,山路早己变为水泥路,我,也从一个读书娃变成了一个老头子,而一生劳碌的父亲离开我也己经整整25年了。但他挑着书笼和铺盖送我读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读罢有些项有光《项脊轩志》结尾那种物在人亡、物是人非的况味。看似平淡的语句,所表达的情感直戳心坎,让人产生共鸣和共情。
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人读之有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感觉,这本书无疑是耐人品味的。余哲春的散文集《嶂山春语》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我想,对于写作者而言,哪怕只有一点做到了,亦足矣。
真情暖心,家园难忘。嶂山好,别是一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