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图书馆员的内心独白:读王梅《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与感性》
(2014-01-10 10:30:13)
标签:
南园事业乐趣趋势发展历史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一枚图书馆员的内心独白:读王梅《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与感性》
张婷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的守护者和运行者,在图书馆界的著述颇丰。他们或对图书馆寄予深情,表白内心,或对图书馆工作的独到见解,以助发展,或对图书馆理论的探讨,揭示本质。由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王梅所著《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与感性》(九州出版社2013年11月版),正是她20多年来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以及对图书馆学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总结,更是一个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的献礼。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四卷,约60万字,是 王梅女士在博客和微博上发表的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散文和随笔等经过整理编辑而成的集子。卷一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之我见,主要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基础、人文情怀、“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制度、图书馆的性质以及图书馆之于阅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此一卷正应“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卷二为“图书馆员”研究随笔,这是作者在工作中对图书馆员的职责、素质、精神等进行反思和思考的文字记录。卷三是阅读和“图书馆阅读”研究随笔,这是作者针对当今阅读、图书馆与阅读以及阅读推广等热门话题,从一个馆员的角度做出的思考。卷四是“与图书馆有关的文学习作”,这是作者对图书馆这个与自己相处了20余年老朋友的倾述,深情的散文、炙热的诗歌、优美的散文诗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图书馆的爱之深沉。此三卷正应“图书馆学研究的感性”。相信无论是图书馆工作者还是大众阅读者,都会在本书中找到共鸣。
1 对“理论”的信念与追求
图书馆理论之于图书馆正是其灵魂和精神所在,也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
对图书馆员来说,图书馆学“理论”同样是美好的,不单单是因为它是自己专业的一种必然,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同样是图书馆员热爱自己专业理论的一种精神信仰与精神支柱,同样是图书馆员的精神家园。因此,对于一个真正感知到图书馆的精神实质的存在,真正热爱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员来说,有而且应当有必须有图书馆的“理论”信念与追求。
在谈论“图书馆的研究对象”时,作者列举 “图书馆”和“非图书馆”两个对立观点,并得出了要兼顾两者,双重把握。在谈及对象的属性时,作者直言要慎提“科学”,图书馆是人文“学科”而非人文“科学”,这一观点虽然招来非议,但却引导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同时论证了图书馆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在论述“图书馆哲学”时,作者首先梳理了图书馆哲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哲学对于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提出了图书馆哲学的核心观念、以及呈现形式——图书馆生活哲学,最后概述了图书馆学的“学理性”和“技术性”研究的哲学思考。
在探讨“图书馆人文”时,作者展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内涵,图书学人文转向的前提和必然性的探讨,以及在转型中的关键因素分析,最后作者认为图书馆学人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图书馆学的日常工作。
在论述“图书馆精神”时,作者首先概述了“图书馆精神”的两种形态,即对理论研究的激情似火,在实践中却是冷若冰霜,作者顺势提出了“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与重建,可谓是针砭时弊。最后综述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精神”的各种认知。
在研究“图书馆权利”时,作者首先界定了名词的概念及不同的主张,然后就美、日、中的图书馆权利进行了综述、最后列举了图书馆人对“图书馆权利”认知的分歧,并提出了其价值所在。
在谈论“图书馆制度”时,作者对定义作了进一步解释,提出了图书馆制度安排的缺陷,阐明了“图书馆制度安排”与“制度意识”的相互关系,最终提出了“图书馆制度”莫过于制度的创新。
在探讨“图书馆公共性”时,作者分析了我国图书馆的公共性现状,以及向公共性转向的趋势,最后论证了公共性的价值。
在阐述“图书馆阅读论”时,作者首先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然后阐明了图书馆阅读的研究对象、意义、目的和任务。
以上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大都缘于王梅馆员在工作的思考,她把自己对理论研究的热忱付诸实践,将这种隐性的思考,通过专业论文或评论小文的形式发表出来。其中某些见解不甚认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和钦佩这枚爱思考、爱学问的图书馆员。
2 对“图书馆生活”的感悟与依恋
图书馆员对王梅女士不仅意味着一份职业,更是个人兴趣和价值所在,其后三卷是作者对图书馆生活的感悟和对寄予感情的图书馆文学的创作,无论是关于图书馆员的这个群体的学术性随笔,还是关于阅读的评议性文章,或是述说自己与图书馆情愫的散文、诗歌等,都让我们领悟到图书馆生活的意义。作者在谈论文学创作于图书馆学时说到:
文学习作上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一点神秘性和情感性的探求,我个人觉得这样很有必要,因为它能加固和提升我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不但始终保有浓厚的兴趣,还始终保有必要的热情,然后滋生出一股前行的动力,即使孤独也不寂寞,即使清苦也堪当乐趣。
在记录图书馆员这个群体的日常工作和感悟时,作者有写到图书馆员的“图书馆哲学”,如图书馆员提倡工作哲学的必要性;有写到“图书馆工作”,如图书馆员最好的老师——读者真可爱;有写到“图书馆学理论”,如思想是图书馆员的一剂灵丹妙药;有写到“图书馆职业”,如图书馆员是揉面师;有写到“图书馆精神”,如图书馆员在“旅途”;写到“图书馆职称”,如图书馆员的西绪佛斯情结。
在书写阅读体验时,抒发了读书与写作的感悟,如夏日户外阅读实乃天堂享受;发表了阅读时所作书评文章,如生命的稍纵即逝与母爱的含苞待放——《穆斯林的葬礼》书评;阐述了一些对当今阅读现象的思考,如对“阅读”的一点“多余”总结;着重渲染了“图书馆阅读”,如“图书馆阅读”之美,我的第五位“情人”——图书馆阅读;最后对 “图书馆阅读”推广进行探求,如应特别重视对家长的阅读推广。
在抒发对图书馆的情感,对图书馆生活的领悟及依恋时,作者通过散文随笔、诗歌和散文诗三种文体,共57篇,将自己对图书馆的那份真挚感情书写得淋漓尽致。仅从一些文章标题,如和图书馆有个约会,图书馆还原了我,无言以说的图书馆等,便可看出作者的爱之深。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图书馆这栋庞然大物时,它不将是一个工作场所、一个知识的殿堂,而更像是始终陪伴身边的朋友、不离不弃的恋人、心灵相通的知己。在诗歌《在雨夜的图书馆》中,作者这样写到自己的阅读体验:
在雨夜的图书馆,窗外的小雨淅沥沥地飘,飘/飘成一座江山,一幅画,一截心肠/然后化作怀旧的婉转低鸣/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在雨夜的图书馆,享受着这些宁静的灯光/书籍和读者,我也是特别宁静/不翻动一页书纸,不走动一个步子/听不到鬼魂附体的呼吸和心跳/却听得到自己跟自己微弱对话/每一字,每一行,每一段/每一篇,每一书,每一书的海
这就是图书馆员的心声,一枚图书馆员的内心独白,她倾述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倾述着学术路上的坎坎坷坷,让我们慢慢地走进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员。作者戏称自己为一枚图书馆员,其独白则是希望自己的内心犹如一枚鸡蛋,外硬而内软,内涵藏匿心间,做到轻松自在而激情满怀。
今年46岁的王梅女士,她兢兢业业工作,勤奋笔耕是图书馆界共同见证的,而她爱思考、思维活跃更是受到众人认可的。她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图书馆,只为内心的那份渴求。诚如深圳图书情报学会理事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吴晞在序中所言:
翻阅王梅的书稿,我并不完全赞同它的某些论点和看法,日后倘或有计划,我还打算写些商榷文字,但这并不妨碍我诚心向大家推荐王梅这本书,更要提倡业界同胞能够像王梅这样,感受图书馆学的魅力,享受作为一名图书馆员的职业乐趣。
(2013年12月25日于南京大学南园2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