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犁“感情写作”的当代启示与意义——重读《荷花淀》

(2013-04-22 13:37:40)
标签:

网络

小说创作

也是

小说作品

靠什么

分类: 阅读和图书馆阅读

多年来,孙犁的短篇小说的名篇《荷花淀》是我国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笔者和无数从高中时代中走过来的学子一样,在语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系统的学过这篇“优美而诗意”的小说,至今难忘。虽然是如此“专业”的学过,但因为年少和旁观的原因,仍是未免囫囵吐枣不解其“真意”与“多意”。及至到了今天的而惑之年,再次重读孙犁的这篇小说,虽然是“业余”的阅读,但因为年长和不再旁观(与作者似乎是心有灵犀的一点共同感受)的原因,感觉似乎才读出了作者的某点“真意”与“多意”。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呢?这是萦绕在笔者心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从年少起孙犁的文学创作就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但他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却始于1939年写的叙事诗《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河北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斗争成了他最重要的创作源泉,而成名作则是1945年创作于延安的“白洋淀纪事之一”的《荷花淀》。孙犁对这篇小说很有感情,晚年的他还一直念念不忘,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当笔者读到晚年的孙犁说的这番话心底很温暖,困惑多时的思路顿时豁然开朗。感情不但是人所拥有的一种最重要的情感体现,而且还是文学写作中尤其是小说写作中的作家的一种最重要的情感体现。可以这样说,在很大程度上作家的感情决定着作家对作品写作的取舍,作品的感情色彩决定着作品的精神命脉,还决定着读者对作品的喜爱程度。感情是人,是作家最真情的东西,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作家的真情实感——感情的付出,如果作品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冷漠的、冷酷的乃至残酷的,它靠什么打动读者,靠什么走进读者的内心?因此,我理解到的作者的这点“真意”与“多意”具体的说就是,以《荷花淀》为代表的孙犁的“感情写作”的态度和精神,如果对当代文学创作普遍性的“感情缺失”的现状进行现实的有针对性的文学拷问,我们会有怎么样的视点呢?
     最近,笔者读到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的《从密室走向旷野的写作》一文,很受触动。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近年来,随着消费文化的影响和社会语境的变化,文学的面貌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以小说为例,重视内心勘探的作家越来越少,大多数作家热衷于讲一个好看的故事,以取悦这个时代的阅读口味。于是小说的情节越来越紧张,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叙事明显缺少舒缓的节奏和写作的耐心。”的确,就笔者对当代小说的一点普遍阅读的观感,笔者同意该文作者的这个结论。因为“今天的作家,普遍耽于幻想,热衷虚构,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头脑和阅读经验写作,也只记得自己有头脑,没想到自己有心肠,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尤其是“这些年来,尖刻的、黑暗的、心狠手辣的写作很多,但我们却很难看到一种宽大、温暖并带着希望的写作,可见,作家的灵魂视野存在着很大的残缺。”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小说作品中,能够有“舒缓的节奏”和“写作的耐心”的作品少之又少,而能够触动读者感情的真情作品也是少之又少,读者更难看到“一种宽大、温暖并带着希望的写作”。笔者想到了孙犁的“感情写作”,他的确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读者也的确读到了其中的感情,并与自己的感情息息相通。于是我们要重新回到孙犁这里,以孙犁写作的感情——真情付出的启示与意义,来反观和反思一下我们当代小说写作究竟是怎么了这个问题。
     应该说,自小就在书海里畅游的孙犁,一直以来十分喜爱阅读各种积极健康的书籍,其中大部分是文学书籍,这个阅读的习惯保持了终身。他首先是一个勤奋的阅读者,虽然文凭只有中学,但孙犁用终生的勤奋,弥补了学历的先天不足。可以这样说,孙犁一生的阅读之深涉猎之广,对写作这门学问下的功夫之实,远非寻常人可及。孙犁的系列写作,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阅读与学习的基础上的。因此孙犁这颗“文学”的种子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阅读中的营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快就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成为一枝独秀。尤其是孙犁创作的系列小说以其清新隽永、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著称,处处散发着白洋淀荷的清香,在文坛上形成了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世人普遍赋予有“诗意小说”之美誉。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特别大。孙犁自己都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就这样当时读者对《荷花淀》的热烈反响,向社会的各方面在时间的纵深处,即空间和时间的层面上延伸,不断产生了各种正面的评议。《荷花淀》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战争小说”中又非“战争化”表现的一曲千古绝唱。《荷花淀》因此就成了孙犁最重要的小说代表作,甚至提到孙犁,就想到《荷花淀》就想到荷花和芦苇。
    在创作上孙犁极其认真地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他的主题、人物、情节,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绝不“虚张声势”;他的文章语言,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荷花淀》无疑是孙犁的真实而真诚的感情——真情的付出之作。正如孙犁先生所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可以说孙犁的艺术所极力表现的也是人的感情趋向真善美的极致,他力图以真善美去自然抗击邪恶,带给读者的感情以愉悦的感受。因而《荷花淀》以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人物和作者真实的心态,尽力地去创造一种艺术之美以唤起读者的感情之共鸣。
    在《荷花淀》中,作者很少正面描写战斗的具体过程和战争的惨烈与血腥,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描写超越于革命战争之外人们普遍向往的温馨、安宁、祥和、幸福生活,充分展示民风之淳朴、民情之浓馥、民俗之温馨的典型环境,突出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和乡土之美。孙犁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们建立起来的感情,确实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 孙犁先生终生追求的就是“感情写作”的真善美,他力求在自己的人生中在作品中追求与表现“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孙犁的坚持的创作原则。

正因为作者身体力行的“感情付出”与“感情写作”,作者总是从生活的真实出发,质地纯净、自然清新的作品风格就赋予了孙犁作品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其对人物的刻画,更接近人性中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东西,从而使这种带着时代特征的情感又超越了具体的时代,所以“年轻人对《荷花淀》所描写的抗日环境或许感到遥远和陌生,但其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那种积极向上,坚定乐观的精神风貌和美好情愫,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 笔者对《荷花淀》的重读,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真实而真诚的“感情写作”的诚意与力量。
     1982年,《孙犁文集》出版。在《自序》中,孙犁自省:“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在另一篇文章,他又说:“如果我们能够,在70年代,把自己60年代写的东西拿出来再看,看看是否有愧于亲友乡里,能不能向山河发誓,山河能不能报以肯定赞许的回应。”无疑,纵观孙犁的全部作品,都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像孙犁这样严肃看待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并不很多。孙犁说过:“在生活中,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简而言之,他从未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更没写过违心的作品。即使是在文革前后的特殊时期,这是难能可贵的。
      因此当我们以《荷花淀》的创作情况和孙犁的“感情写作”的真实而真诚的创作原则,来反观和反思一下我们当代小说写作究竟是怎么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小说创作中作家“感情的缺席”,导致了作品的“感情缺失”,导致了读者的“感情缺位”,最终导致的是当代小说乃至当代文学的“感情的苍白”,失去了时代与读者的舞台,只剩下作家们的“清唱”。因此,谢有顺教授在文章中深刻的写到:“从密室写作到旷野写作的精神变迁,其实就是要提醒中国作家:除了身体的悲欢,还要关注灵魂的衰退;除了写私人经验,还要重视‘他人的痛苦’;除了写欲望的细节,还要承认存在一种欲望的升华机制。也就是说,一个作家,在一己之私以外,还要看到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值得关注。”孙犁,可以说在上个世纪心中就时刻关注著庄重的抗战中“中国人的痛苦”,就摒除了一己之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架起了他的“感情写作”与读者感情息息相通的“文学天桥”。尊重生活的与文学的真实,尊重作家自己写作中的和读者阅读中的“感情世界”,像孙犁那样以生命的真诚对待自己笔下的每一个汉字的抒写,不但是我们今天阅读和纪念孙犁、回到孙犁的启示与意义之所在,更是孙犁“感情写作”对当代汉语文学的启示与意义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树
后一篇:荡秋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