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次深度讨论童书《永远爱你》

(2013-04-18 11:46:00)

再次深度讨论童书《永远爱你》

 

先从作者说起: Robert Munsch通常介绍为加拿大畅销童书作家,实际上他生长于美国,在30岁时他和他的妻子失业后移民加拿大,并就职于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学前研究室。在美国时,Munsch的志向是成为牧师,学习的同时他也在一家孤儿院兼职,他发现在午睡的时候给孩子讲故事是最有效的让他们安静的方法。差不多10年间,他不断的编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不过他从来没有想到把它们写下来。到了加拿大,他老板的妻子(她是一位儿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他讲的故事,希望能把他的故事出版,但Munsch并没有行动,她又跟Munsch的老板提了这件事,Robert Munsch在老板的要求下才去尝试投稿。于是有了他的第一本书《Mud Puddle》,从此成为一名童书作家。

说到本书的写作背景,这本书是为了纪念他两个夭折的孩子,最初这是一首盘旋在作者脑海中的歌,有一天他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出版,但他一直合作的出版社觉得这不像一本童书,Munsch不得不换了一家出版社。1986年,《Love You Forever》出版,卖出3万册,成为当年的加拿大畅销童书,87年卖出了7万册,到88年卖出了100万册,与此同时,这本书在美国没有当地出版商或发行商的情况下也成为童书畅销书,但很奇怪,却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包括Robert Munsch。直到1994'New York Times' 更新了他们的畅销书榜(上次更新居然是1978年,因为畅销书一般很少变动),他们惊奇的发现了Robert Munsch的《Love you forever》已卖出了800万册。

解到这些背景之后,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位男性作者能够写出如此感人的母爱主题的图画书。连续两个折翼的天使带给父母怎样的悲痛,我实在不敢想象。想要把失去的爱紧紧抓在手心里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心情,十分理解。台湾的一位爸爸曾经写道:妻买回这本书,我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为小女儿读它,结果是在我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中念完,我觉得这本书根本就是我的写照,而我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近十年。我只给女儿念过两遍,因为我不能每次都是哭着给她念书;但是我却趁老婆女儿都不在的时候偷看了四五遍,每次都让自己尽情的痛哭。珍惜吾爱啊!与其说写给更多的孩子毋宁说是作者写给自己,写给与他有着同样感受的成人。

带有主观色彩的写作一样,阅读者也必然是带着主观色彩的。最初看《永远爱你》这本书,感动之后让我纠结的就是书中母亲对已成年的儿子亲密无间的爱,而这实际上是通过画面来表达的,并未在文字中体现,本书的插画作家有几位,因时间关系未能详尽查询,但我相信插画家的创造也一定是有着丰富的背后故事。之所以看到这一点,与我个人经历相关,我的青春期来得比较晚,因父母的管教和带有强制色彩的爱都姗姗来迟。心这种介质是很奇妙的,越有安全感就越柔软,越柔软就越是包容,相反亦然,越是受到伤害就越坚硬,越坚硬就越是反弹一切强加于TA的力量。所以我愿意相信,那些百分百接受这本书的大人们都有一段肆无忌惮的童年。

么才是爱,与爱的尺度问题是个超大的大问题,童话里面爱上美人的王子爱上的是什么呢?真的有无条件的爱吗?《爱心树》可以引发的话题应该更多吧?无条件的爱就算是真正的爱吗?于连、雷纳尔德夫人、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是真爱吗?扯得远了。看到评论中有人追问诗哥是不是不推荐这本书?我觉得恰恰相反,有争议是因为我们不同的主观理念,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主观意念强加给孩子(那正是我们所强力反对的不是吗),孩子对于一本书的接受与否只能取决于TA自己。每一次为女儿读这本书,后半段我总是哽咽,更夸张的是与她一起参加区里朗读比赛的时候我刻意把情感抽离,否则估计后面就无法读下去了。即便如此,读到最后的时候,观众台上还是有很多父母潸然泪下。我想说,无论配图和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是怎样的,都无法掩盖其中对于爱的轮回的深情描述,和英的中文翻译更增加了我们对于作者深情的理解。

温爱的美好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NjI3NDQ=.html 如果有想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可以看作者的个人网站:http://www.robertmunsch.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