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人的生活依旧在乡间

(2011-01-25 23:19:31)
标签:

杂谈

    注:我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一直过着散淡而散漫的生活,这篇东西是应邀之作,是和朋友鱼聊天时答应她要写的。

 
   “女人比男人清醒,所以女人的精神危机要少些”。这是鱼在《二十年,挖个洞,生挺》一文中说的,感觉有点武断,清醒的女性确实越来越多,但难说女性的精神危机一定比男性少。

 

一般说来,社会变化越快生活内容越丰富,就越将生命在生理上的局限凸显出来,由此造成心理上的困境,抑郁症、中老年精神危机已成时下的流行品。但从可能性来说,两性机会均等。

 

精神危机有生理因素,更有心理因素。有些时候,心理因素甚至可以大到改变生理。心理学上有个典型案例,有个人非常害怕触电,但机缘巧合却很不幸地进入电工行业,搞得他成天神经兮兮的,有一天一不小心跨过一根断线头,倒了下去,全身布满触电症状,可是事后检查,那个断电线头根本没有电流,他被自己给吓死了。类似的事例无数,不少复读生每到高考就生病,病症还都重样。这些都是由心理影响到生理。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界以阿德勒、福柯等为代表就提出身体建构论,以大量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的案例说明身体是可被建构的。

 

 精神危机涉及到心理方面,自然会受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应该说年龄增长和身体变化本身不是问题,在泛权力的意义上,这一变化对两性“权力地位”的影响才是问题。“权力地位”关系到人们的“市场机会”,它包括工作机会、权力机会以及两性相吸的机会。而迄今为止的一切时代,不同国别不同族别之间,在一切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差异,独有一点相同即男性在获取“市场机会”方面,显然条件更有利,他的事业活动空间、领域范围及其活动的龄界都比女性要广阔得多。

 

不过,就像商品交换最后必有一个可通约的东西即货币,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坐标。人的成功也是有坐标可通约的。男性的成功坐标分内外两种,外在的坐标是地位或官职。对中国男性来说,百川归海、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都须落实到官职上,没有官职不算成功;但仅此还不够,还要有另一个坐标,即是以对异性的吸引力检验,既要有质量还要有数量,质量是别人对他爱的死去活来非他不可,还得人见人爱。有一句格言从另一个角度作了诠释:“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则通过男人而征服世界”。而在异性吸引力方面男性也显然也更具优势,男性年龄增长身体衰弱的弱势可被其资本优势、权力优势和声望优势所替补。君不见,连霍金这样的全身瘫痪只能眨眨眼睛的科学家,依然可以不断令婚姻更新换代。因此,社会舞台就是男人的地界和战场,女人则须以年龄、身体和容貌为直接武器。后者的手段显然有限。倘若有女人要想获得同样的资本优势、权力优势和声望优势,往往是以抹杀其性别特征为代价的,譬如许多人欣赏的吴仪同志,更早还有一个女将军,唯一的一个,也是单身。

 

当然,这仅仅是说两性关系还存在着不平等,并不是否定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在这方面,现在比过去有进步,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有很大的改善。只是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相比,两性关系和地位的改变要缓慢得多,文化基因的作然要顽固得多。虽然有些“女性比男性清醒,精神危机少一些”,但是这部分女性是“极少数极少数”。她们不是没有精神危机,而是干脆放弃对男性的幻想和依赖。她们不是不需要异性欣赏,更不会拒绝异性欣赏,但她们只把获得异性欣赏当生活的额外馈赠,而不是生活本身。不知道这是洗具还是杯具?

 

就生理和年龄而言,对许多女性来说,有两阶段依然无从逃避,得抑郁症的比率可能会远远超过男性。一个是产后抑郁,一个是更年期抑郁,这两阶段都是女性的重要转折时期。前一阶段少女变少妇,这种身份转换对女孩的心理会有很大冲击。但这毕竟还只是一个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转换,心理调适得完全可以弥补,后一阶段的是冲击应该更大。如果说,前一个还只有正在进行时,不会有“过去时”,亦即不会有十八九岁的女孩为自己婚后产婴提前忧郁的。更年期却有过去时态,因为它意味女性的某些性征将会终结,容貌体型发生巨变,这种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致命的。故而许多女性在更年期之前就会产生危机感,三毛的自杀或许就与此有关。据研究男性也有更年期,但毕竟还处在据研究阶段,可见其性状变化不明显,差别主要在体力方面。

 

对产后妇女来说,从少女转换为少妇,意味着她不再是孩子,有可能不再是父母或老公或关注的重心,甚至也不再是所有异性关注的对象。这种恐惧实际上在女孩恋爱的时候就潜伏下来了,许多女孩在刚接受一个男孩追求的时候,都喜欢对男孩说,“我们要是能只恋爱不结婚多好。”这句话的潜意思是,男朋友最好永远会处在追求者的位置爱她宠她,其他异性也会继续关注她。

 

永远恋爱而不结婚当然不可能,但是无疑反映了许多女孩的心理。90年代中期,我一朋友恋爱了,男朋友既是帅哥,又是优秀男,尤其可贵的是对她很好。女孩子也喜欢他但还是拒绝了,因为她想通过考研去大城市。谁知男孩子自己悄悄报考了而且先她一步考上,去了她想去的城市。这件事把她感动得一塌糊涂,好在第二年她如愿考上。暑假中她的男朋友提出结婚她却不肯,两人都来跟我说,她男友是想委托我去说服她。我知道不是他还有某些地方令女孩不满意,她早就满意得一塌糊涂,只是不甘心就此束手就擒、过早放弃单身身份而进入婚姻的城堡。

 

女性一生的角色转换很多,每一次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恐惧。记得自己十八岁生日那天就有隐隐恐惧,心里极不愿意跨过这一天。只不过以往所有的转折和恐惧还只是自己的内心在作祟,而生孩子却是个特别的关口,一待孩子降生,即成为自己身份转换的铁证,如同被拍卖的牲口被打上烙印,跑都跑不掉,百般忧患和纠结便由此而生,心理症状严重的甚至暗潜对孩子的嫉妒和对老公的恨意。这种情结不亚于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做老公的要是不小心呵护,闹不好又一部百年屈辱史,委屈控诉从此不休。

 

女人生孩子、操持家务,一旦心态调适不好,便会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变成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不断诉说自己的功劳和抱怨老公对自己不住的地方。可是控诉与抱怨往往使男人更加疏离,而男人的疏离反过来加剧女人的委屈和抱怨。这样的循环过程隐秘地发生于无数婚姻城堡之中,致使感情纠结直到永远。由此,各种精神危机必然发生,更年期的表现也不足为怪了。但是我们日常所能看到的却是世界的阳光灿烂。

 

有句歌词写得很美,“陪伴你一生,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其实它只是一种情境话语,发生于通向爱情的路上或爱情正在进行时。我的男同事们就曾以玩笑口吻嘲讽:女权运动不过是女性想从男性碗里分一杯羹,把自己变成男人来与男人分权。玩笑很刻薄却也很真实。

 

 

“与孔唯分居两地时,姜文用号声召唤陈冲,当姜文回到孔唯身边时,则用号声召唤野鸡”(《影评:<太阳照常升起>》)。

 

当男人还沉醉于牧场狩猎时,女人斜倚柴门张望着泥泞的小道。对她们来说,乡间是温情的,却也是寂寞的。而那里,是她们生活的全部……

 

http://s15/middle/621cb69bx9aad428b85e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