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千与千寻》会在2019年夏天重映,是一件意外之事。《龙猫》在春天重映了,相比之下,《龙猫》更简单一些,更怀有八十年代的淳朴,《龙猫》会让人有时代感,觉得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千与千寻》却没有,是2001年的,还是2019年的,好像都可以。这是它的厉害之处,美学水平穿越了时代20年以上,也许还能再穿越30年也不一定。
同时,电影院里还在上映《蜘蛛侠:英雄远征》和《玩具总动员4》,这是当下的审美。但你难以想象18年以后,你还会再想重看它们,事实上看完一遍我就不会想再看,尽管看的时候也是愉悦的,但是好莱坞和迪士尼的故事都偏向于一句话道理,人要战胜自我的懦弱,该说再见的时候就该再见诸如此类的话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去说明……《玩具总动员4》算是好看的动画片,虽然里面的洋娃娃段落有点像恐怖片了,但和《千与千寻》一比,好像就失去了滋味。迪士尼的动画虽然一直在努力做到大人小孩都能看,实际上对于大人来说,还是低幼的。
但《千与千寻》,似乎5岁,15岁,25岁,35岁都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世界,能看到多少,关乎自己的心力和眼力,这可能就是大师巅峰之作的功力吧。虽然宫崎骏的作品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天空之城》,但《千与千寻》确实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宫崎骏少有的想对时代、对日本说一些什么的作品,而且大部分是批判的态度。童真和初心,似乎是宫崎骏认为唯一能拯救自我的路径,其他制度、贪欲等等皆是只能让人沉沦。
看完《千与千寻》两天了,我问5岁的女儿还记得里面的什么情节?女儿说记得爸爸妈妈变成了猪,千寻要去救他们。一直记得呢。对于孩子来说最可依靠的父母变成了只会傻吃的猪,是触目惊心的记忆,而小女孩去努力把他们救回来,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厉害真有用。
《千与千寻》里宫崎骏批判了各种,首先是成年人的自以为是和贪婪,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因为兜里有钱就坐下来吃个不停,自以为是地判断是一个失修的乐园,却不会考虑这样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有这么一大堆吃的是用来干嘛的。
汤婆婆的油屋暗喻的是现代日本的运转系统,有钱的、尊贵的客人来到油屋就是享乐,享受最好的服务,挥霍金钱,暗示经济腾飞的80年代所有人都感觉良好忘乎所以。
底层的工人如玲、锅炉爷爷等都需要工作,和汤婆婆签订协议,没有工作便无法在油屋获得身份,底层的人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社畜,为了工作出卖身体、劳力,失去灵魂。
白龙原本是一方之神,因为给汤婆婆效力,也逐渐忘记自己的名字,连气质也发生改变。
汤婆婆的油屋里来的腐烂神(其实是河神),腐烂神的肚子里拉出来一堆废铜烂铁,那自然是批判人类对自然的污染,同时让是人类的千寻去服侍腐烂神,人类的烂摊子只能由人类自己收拾。
无脸男是代表那些本质不坏却也容易被周遭影响的普通人,来到油屋以后也学会了用金钱讨好别人,用吞噬吓唬别人,并不饥饿却吃个不停,无脸男是在日本社会中那些被潮流影响失去自我的人,他们找不到回去的路,没有可回的家,最后在钱婆婆那得个栖身之处。
汤婆婆象征的是日本取用西方制度运转的部分,油屋的外观是日式的,但汤婆婆的楼层是全西式的,汤婆婆的魔法可能是让现代日本迅速富强的西方制度,但显然在宫崎骏眼中,这个部分让人们失去了灵魂,包括白龙象征的日本之魂也变了颜色。包括汤婆婆的没有限制的爱养出来的巨婴,也是一种很明显的讽刺。
而拯救白龙的妙药在象征着传统日本的钱婆婆那里,钱婆婆的住所是完全农耕式的,而拥有童真初心的千寻要踏上拯救白龙的道路。有人说千寻和白龙之间是爱情,我更倾向于那是一种“大爱”,白龙代表的日本之魂帮助千寻在油屋里生存下去,白龙遇到危险的时候千寻也是义不容辞,千寻和白龙是互相不能失去的一种存在。白龙是魂,千寻是初心。
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其实不止日本,放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个问题。是要现代便利却污染巨大消耗巨大,还是不那么方便却自给自足源远流长,这是每个走向发达国家的人们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宫崎骏不止一次说过,当千寻踏上电车就是高潮所在,让他开心不已。千寻的油屋经历是让她体会一切不好的噩梦,而踏上电车是拯救父母拯救白龙的唯一路途。电车之旅就像天空之镜一样,不知为何电车上的那些灰色的人影让我觉得是鬼魂,是战后一遍一遍想要找到返乡之路的鬼魂。站台上还有苦苦等待却一无所得的小女孩,她的父母去哪了?变成猪了?
在钱婆婆那,三个人一起给千寻编了头绳,保佑千寻的头绳。和白龙在空中时,千寻想起了和白龙的渊源,重新给回了白龙他的名字,白龙的麟退去的瞬间真是最好听的声音。一切归本正源。
白龙和千寻约定会再见面,但不能回头。父母在山坡上等她,对一切一无所知,上一辈人对改变一切已经无能为力。但千寻,已经知道了不能忘记自己的名字。只是18年过去了,2000年的那批孩子已经成人了,他们是记得还是忘记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