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都心知肚明的七大惨兮兮,看看你中了几条?

标签:
情感 |
看《一代宗师》的时候,叶问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如果人生有四季,40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武林人士叶问,40岁以前衣食无忧,潜心练拳。国难当头、家道中落之后,开始要为一家人谋衣食住行,宗师叶问也充满了忧伤。天下中年人的惨兮兮都是一样的,充满了养家糊口的不得已,充满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沉沉责任。不开玩笑地说,刚生完孩子的时候我过马路都小心了许多,满脑子都是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呢。中年人忙忙碌碌惨兮兮的日常里,看看你能中几条?
1、对镜拔白头发和柳屋生发液
生完孩子头三个月,头发一把一把往下掉,感觉再掉下去要秃了,感谢爱研究一切好用不要用的狠狠红女士向我推荐了法朵洗发液,及时缓解了脱发危机。然而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某天扎辫子的时候一握头发感觉只有年轻时发量的一半多。还好,中年妇女总是有很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群,某友特别及时地扔出了柳屋生发液,喷起来喷起来,有效没效还真的不知道。
头发的危机,当然不仅仅是脱发啰。
大概我上初中我表弟上小学的时候,暑假经常去舅妈家住一段,记得舅妈经常让表弟给她拔白头发。舅妈那时候大概也40来岁吧,因为发质硬白得早,经常一边拔一遍念叨“拔一根长十根,但不拔不行啊”,我经常嘬着一根雪糕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着。
有一天我照镜子的时候随便一撩就发现好几根白头发,于是就一根一根拔了起来,拔白头发这事好像有瘾,一拔就停不下来的感觉,拔到一半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已经差不多到了当年舅妈的岁数。这种感觉就好像在我脑海中父母一直是中年的模样,突然有一天发现他们已经是老年了。记忆常常会骗人,镜子却不会。中年人,要少照镜子。
2、辅导孩子作业时要常常控制住自己
每天睡前大概有半小时给娃讲故事的时间,现在也逐渐加入认字、学数学、学英语的环节,通常这个时间段是我来负责完成的。但经常会有想偷懒的时候,或者是自己想看会书的时候,就会把手机塞给娃让她去看我给她录的跳舞视频之类的。最近通过“惩罚”机制将娃爸成功引入这个睡前教学阶段,因为对娃爸打游戏和娃形成了同仇敌忾阵线联盟,娃就经常提出让爸爸给她讲故事、做数学才允许他打游戏,娃爸为了获得打游戏资格,同时为了兑现自己许下的“宝宝让爸爸做什么爸爸都会去做的”诺言,只好进入了睡前教学阶段。偶尔听见娃爸在讲“这里是3个,这里是2个,那么加起来等于几啊?”然后重复了好几遍的时候,听上去语调逐渐变高,在客厅里的我在心里啪啪鼓掌,觉得电视剧简直好看极了。
有些妈妈常常能够表现得对孩子永远充满耐心,永远无条件接纳孩子,很抱歉我不是那一款完美型妈妈。基本上我是个暴脾气的人,对于娃已经调动了我大半生都没有调动过的好脾气和耐心来对待她。而且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发现对孩子发脾气永远是适得其反,只有耐下心来告诉她怎么回事,还更有效点。只好大部分时间尽量按捺住自己的脾气,偶尔也还是会“后妈”附体,以暴制暴。但对孩子发完脾气永远会后悔又没控制住,而对老公发完脾气则后悔为啥没发挥好。这是昨天看到的最幽默的一句话了。
3、拖家带口去旅游,实际上干的是免费导游的活
有娃以后,我带婆婆一起去过日本,带爸妈去过香港。姐妹群里,纷纷对我表示佩服。有娃以前,我是绝对不想要和长辈一起出去旅游的。有娃以后,我那颗刚烈的心稍微平静了些,也会觉得带长辈一起出去有时候也能给看个娃。好在我婆婆是个特别随和的人,让她吃什么就吃什么,让她玩什么就玩什么,不挑剔,也不过多操没用的心,旅游过程中除了对娃过于呵护之外,没有什么太让我受不了的地方。
但带我爸妈出去就比较累了,单单是在香港机场碰头就花了半小时,跟他们解释出海关都解释了半天。然后我妈是那种特别爱操没用的心的人,比如过马路等红灯的时候要让你站过去一点她觉得那里安全,排队等玩哪个项目的时候,她又指着栏杆让我爸靠在上面,“细节控制欲极强”是我对我妈的评语,但她自己是不承认的。在外面要找路要问人,要一边满足娃的需求一边又不能太让爸妈累着,有点烦了的时候我妈再表现出过度关怀时我就会觉得有点顶,就要对我妈进行反抗。但我妈不管太大的事,比如日程计划、比如吃什么,随你怎么安排。我爸的人生主题则是“节省”,随便在哪都要将这个主题践行到底,我已经放弃和他争论“人应该在可能范围里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个主题,谁也说服不了谁。主要也怪我挣钱不够多,无法让自己和爸妈都脱离还要算算才能过日子的经济状况。认识到长辈是无法改变的,也是这几年的心得。反正吃了一顿桥底辣蟹花了一千多块,我爸内心的抽抽当时没表现在脸上,第二天逛完以后就表示要回酒店吃方便面。在香港吃方便面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我只好随他们去,自己带着娃找了一个高级日料店吃了一顿。坐在尖沙咀某个大楼高层,吃个精心料理的晚餐,觉得一天的疲惫获得了一点治愈。
拖家带口出去旅游,尤其是带长辈,基本上就是集安排路线、翻译、点餐等各种服务于一身的导游,更何况还有一个精力特别旺盛的娃,带她逛一天街逛到晚上9点半还不觉得累还想接着逛,看见什么都想买(很有乃母当年之风),每天晚上11点才睡。玩了一礼拜,回家恢复了很久才缓过神来。今年爸妈提出想去泰国玩玩,我不禁既有些许期待又不寒而栗。
4、从前以为自己到了40岁就能实现经济自由,实际上连车厘子自由都没有实现
20岁的时候期望30岁能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喜欢的工作,到30岁的时候差不多就实现了,然后也没再期许40岁会怎么样。年轻的时候觉得30岁是个多可怕的门槛,40岁那简直就是虚无缥缈的未来,就像从小说到了21世纪就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那种感觉,如今21世纪的头20年都快过去了,四个现代化到底实现了没有?身处20世纪的时候想象40岁的自己肯定应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了吧,那时候没有经济自由这个词,就觉得自己肯定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买张机票就走了。
对于年轻的自己,我只能“哼哼”两声,太天真!其实25岁以后,逛超市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超市自由,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但是那时候逛的是京客隆、家乐福呀,超市也是在不断进化的。如今逛进口超市的时候,一看进口车厘子188一斤,个个又大又饱满,看着就好吃,但是无法随随便便就拿到框里啊,一盒车厘子二三百,其他柴米油盐还买不买了呢。算了算了,还是五六十一斤的国产车厘子吃吃吧。这就是无法实现的车厘子自由,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有点矫情了,但是自己确实没有成为那个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人。只是放眼四周,也没有这样的人存在,实现了车厘子自由的人可能没有实现懒觉自由,实现了懒觉自由的人可能没有实现下班自由……所以,就放过自己吧。30岁以后,就要成功和只是个普通人的自己和解。40岁以后,更要拥抱仅仅是个普通人的自己。要不,长路漫漫,去日苦多,怎么过?
5、在父母眼中你还是个宝宝
我有一个朋友,父母帮她带孩子,很是辛苦。但是孩子的姥姥经常要干涉她方方面面的事情,让她十分苦恼。从带不带孩子去看电影,到家里房子该不该装修,甚至如何与客户谈判,她妈都经常要场外指导。我劝她反抗,她说太多年了都习惯了,但是很多事确实又会经常影响到情绪。
因为需要父母帮着带孩子,而无法划分清楚界限的人不在少数。有的时候是父母认为自己付出了许多,就有权力干涉你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你好”,用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这样认为。有的时候是自己不想长大,能依靠多久就依靠多久,毫无愧疚地剥夺父母尚有活力的晚年生活,让他们继续围着自己转。这两种过界,往往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上海的时候,听我妈说了无数小夫妻俩啃老的例子,抱紧自己的小金库只花老人的钱,老人投入精力、财力,却也无法获得感恩和尊重,又做不到撒手不管,只好继续吃力地供养下去。我的朋友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但在精神上却无法独立,即使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她妈依然将她看成必须一切都听她的乖乖小女儿。
6、中年人的性生活,就是平静的湖面上偶尔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些许涟漪
还没生孩子的时候去朋友家玩,发现她和三岁的儿子睡一个屋,老公单独睡一个屋。特别缺心眼地说,这有了孩子就和孩子睡一起啦?夫妻感情受影响怎么办?朋友特别大度地挥挥手,等你有娃了你就知道了。当时娃在我肚子里五个月,我还天真地以为娃出来以后不过是大床边上多了一个小娃娃。
如今娃四岁半,和我睡一张大床。夫君自在地睡在小屋里,夜夜吃鸡。当年朋友说的那句话,我用了两三年终于品尝出了其中的滋味。某日和一个朋友谈论起夫妻性生活的话题,听说中年人都是5年也用不完一盒避孕套,她用一句话终止了讨论,“哪对中年夫妻还能拥有性生活?”还拥有的请举手。
生娃就像是一记猛烈的刹车,然后将一切慢慢变成一片平静的湖面。单身却不过性生活的人,个人感觉像是拥有车票却硬是不上车的人,但听说,这样的人好像也有不少。
7、十年如一日浪漫美满的婚姻,只在朋友圈里见过
有时候也常常问别人,你有见过哪对夫妻过得特别好,结婚好多年还那么恩爱的吗?回答一律是没有。那种无言的浪漫都只在电视剧里,传说里,现实中婚姻的最高状态也不过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剩下的都是鸡飞狗跳了。
秀恩爱的都在朋友圈,生日送包,放假旅行之类的,看上去很美。真美假美不知道,只知道我在旅行的时候拍照的前一刻没准还跺脚生气呢。生活是一场漫长的冷暖自知,有些人爱把秀当成暖,也没什么不行。
今年过年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结婚19年了,一向不过节、不讲究浪漫的老公突然写了一封情书,情书恳切到很多朋友都感动到几乎落泪,朋友圈纷纷传颂,并且都发给了自己的老公让好好学习。突如其来的浪漫,也许是平淡真实的婚姻里最好的那一刻吧。
40岁以后一夜入秋的叶问为了生计开了武馆,结果成了一代咏春宗师。姆们普通人无法拥有这样的成就,毕竟我们也从未拥有过40年春天一样的生活。努力将惨兮兮的中年人生活继续过下去就是一种成功吧,要走在一直减肥、拒绝油腻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