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贺岁档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从11月29日的《扫毒》开始,《风暴》、《救火英雄》等几部港片题材的作品在其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和《无人区》、《私人订制》共同分一杯贺岁之羹。《扫毒》5天破亿,《风暴》53岁刘天王搏命演出,加上今年更早的《激战》1.1亿,《盲探》2亿,被说了多少年“将死垂死已死”的港片,从去年2亿票房的《寒战》以来,似乎正以另一种方式回血复活。香港电影人实在太像“打不死的小强”,总能在变化多端的环境里寻找到适合他们生存的方式。
一、“死去活来”
去年的《寒战》对于血统较为纯正的港片这几年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枚强心针的作用,投资3000万,新导演,市场反应良好,票房过2亿。此处所指“港片”的范围指以香港本土发生的题材为主,香港导演、演员为主,港味浓郁。《窃听风云》系列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并且将在明年推出第三集。《窃听风云》投资6000万,剧本扎实,古天乐、刘青云、吴彦祖,最后票房2亿左右,《窃听风云2》延续了演员阵容、成本的控制和最后票房的产出。今年林超贤的《激战》是一部略有新意的格斗动作片,在《证人》、《线人》、《逆战》等一系列动作爆破片之后,《激战》堪称林超贤在动作和情感之间控制得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张家辉搭彭于晏,最后票房1.1亿多。今年贺岁档上映的陈木胜的《扫毒》,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三位男主角,故事从香港到泰国曲折离奇,不出意外的话票房应在2亿左右。
可以归纳出来的是,这些港片获得成功的原因基本有几点,剧本内容相对扎实,两到三位一线男主角搭配,中生代香港男演员在内地市场依然有很强的辨识度,导演有自己一定的特色,尔冬升擅长叙事布局,林超贤对动作情感路线的把握逐渐成熟,陈木胜走兄弟情加爆破。曾经粗制滥造的港片,没有剧本现场急就,演员一人轧几组戏的现象,随着港片产量日益走低,这样的情况已经一去不返了。真正还能在产业里继续留下的电影人都意识到,只有认认真真地推出“精品”才能在内地市场继续擦亮“港片”这块招牌。这样的认知是好事,与之而来的现象就是港片的商业性和完成度相比目前内地导演的作品而言成熟许多,尤其在内地几乎空白的类型片这一块。
二、失败不可怕
从2011年的《失恋33天》大热,到2012年的《泰囧》火爆,再到2013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爱情文艺片大卖,内地观众的某种需求已经呼之欲出。内地观众对于和切身相关的话题更感兴趣,对于讲述和自己的经历有共鸣点的作品更有热情,即使作品并不成熟、完美,也不影响他们谈论它的兴趣。
这种需求对于港片导演来说是一种“先天不足”,香港的环境和内地大相径庭,整个语境千差万别,基本上没有港片导演能够研究出当下内地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台词,可以说港片导演为了研究内地观众的喜好进行了多方探索,但是失败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徐克的都市女性爱情片《女人不坏》,洋气是够洋气,但不接地气。麦兆辉、庄文强尝试的历史题材《关云长》,因为两地对三国人物的理解实在太远,导致作品呈现令内地观众感觉不伦不类,可谓麦庄联手的一次大失手。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曾经是香港都市男女恋爱的一段好戏,续集《春娇与志明》移师内地取景拍摄,港味不再,对内地普通人恋爱观观察又不到位,狗尾续貂之作。陈可辛是一位多方探索的导演,文艺小清新和古装动作片都不放过,《投名状》、《武侠》皆毁誉参半,票房未大赔也未达理想,唯独今年《中国合伙人》竟然拍出现代版《投名状》也被内地观众欣赏,票房过5亿。
各路题材尝试过后,港片导演可能也逐渐认识到在“拼话题”方面他们无法与内地导演相比,他们手中的利器是“类型片”,尤其是具有香港特色的警匪题材,内地警匪片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原因不外乎审查制度,杜琪峰今年在内地取材的《毒战》几乎是这几年以来的一枝独秀,但也能看出掣肘颇多,所以放在香港拍摄取材的警匪片尺度可以更大,也更容易吸引观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了可以讨论人治还是法治的《寒战》,《风暴》里的刘德华可以是一个突然从正面角色转向灰色地带的警察,其他《扫毒》、《激战》等等作品的动作暴力指数都非常爆棚。港片在警匪题材方面的探索几乎进入了一个新层次,灰色地带更多,更深入人性黑暗面,毕竟老梗用了十几二十年,再要吸引观众入场,总得有点变化和新意。
三、旧去新来
不得不说,就像香港中生代男演员的搭配总是那么几款一样,总是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这几个,间或有张家辉、梁家辉、谢霆锋,如果加上了刘德华或者是梁朝伟,可能就更上一层楼,但基本就是这些组合搭配。导演的人选如果以警匪动作片论,则更集中在尔冬升、陈木胜、麦兆辉庄文强、林超贤等几位之间,总的来说在成熟的类型片范畴里,想要再出大的创新非常难,更多的是翻炒旧桥,演员换人,投资更大而已。更别提一直拿旧港片元素糊弄观众的王晶,一部《大上海》翻炒许文强、丁力翻得不知所云,但王晶依然觉得观众对老港片的感情没有被压榨完,即将推出《赌城风云》,试图再次利用观众对发哥扮演的“赌神”的记忆再赚一笔。这种赚得一笔是一笔的心态非常糟糕,毫无诚意抄近道,观众被噱头唬弄进场,最后也只能慨叹“去者莫追”。电影工业就是这样复杂,有的人在努力建设,有的人却在偷偷挖墙角,但最后是所有人一起承担这个工业的繁荣或者衰败。
在这种情况下,江志强的力捧新导演变得非常有意义,《寒战》的梁乐民,陆剑青,《风暴》的袁锦麟,他选择的新导演都不是横空出世型的,都是在幕后业内已经待了十几年,或是美术、或是副导演、或是编剧,参与过很多知名作品的制作,这也是这两部作品一出现就并没有太多新导演的稚嫩感的原因,相反控制得比较成熟,多年磨一剑,时事推新人。从结果来看,江志强的方法非常的稳妥,好项目,新导演,明星加盟,名利双收。就像《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新人要出头”,新人出头需要时机,江湖也需要新人来趟趟混水才能活起来。香港是否能出现更多有才华的新导演,这些新导演在港片经历了死而复生之后还能走多远,可以说目前都是未知,等待他们的是内地这片不断出现奇迹又仿似难以把握的巨大市场。
四、顶尖人物的坚守和变革
中生代、新导演努力生存之余,不得不提最能代表港片精神的两位导演,杜琪峰和徐克,一位坚守港片趣味,一位锐意变革,都是创作力极其旺盛,发展方向殊途同归,让人们看到港片的变与不变。
《单身男女》曾是杜琪峰北上的一部爱情片,也让他的作品票房首次破亿。《毒战》更是警匪题材的一次大胆北上,票房1.5亿。但《毒战》之后迅速上映了《盲探》,票房2亿,又是一次杜琪峰港味作品的回归。杜琪峰、韦家辉、刘德华、郑秀文,这个《孤男寡女》式13年后非常有意义的一次重组,带来了2013年极其奇特的一部作品,也是杜琪峰内地上映目前为止票房最好的一部。《盲探》并非《黑社会》那种重大突破性、极具野心的作品,它更像是杜琪峰团队的自己的一点心头好,我们就好这一口,我们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几乎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程度,类似于伍迪艾伦拍纽约似的,怎么拍都是一种特别的味道。杜琪峰的《盲探》就是杜氏团队的纯粹趣味,这两个角色几乎非郑秀文、刘德华莫属,刘德华的角色可能换成刘青云也能演成立,但郑秀文的角色基本没有其他女演员可以担任。如果说香港很多别的导演都在大的类型片里寻求自己的小特色,多少会出现一点类似的重复,但《盲探》是绝无其他人可以拍出的风格,连近似都不可能,这种将小众趣味玩到极致正是杜琪峰对银河团队港式风格的一种坚守。可喜的是,小众趣味也可以获得大众票房,这正是杜琪峰和韦家辉一直在做的事情。
徐克绝对是一位“大探险家”,从《七剑》开始试水内地,《女人不坏》、《深海寻人》、《龙门飞甲》、《狄仁杰》,可以说各种类型片试遍,直到《狄仁杰》系列,再次开创出古装悬疑奇幻片这样一个片种,并且有继续发扬光大的可能性。《龙门飞甲》的票房虽然也成功,但本来就老片新拍,继续挖掘新意的可能性已不大。《七剑》早在2005年获得8000万票房,当时也算成功,但是听徐克提过多次的续集迟迟未有启动。《女人不坏》、《深海寻人》两部现代片则基本都失败而归。《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成功则显示出徐克在90年代数次开创类型片之后,到如今依然创作力爆棚,能够引领出新的潮流。在《龙门飞甲》成功试水了3D技术之后,《神都龙王》继续使用3D,徐克运用的3D技术是目前国内有过的3D电影中效果最好的,总算对得起高昂的票价。《狄仁杰》系列在古装动作片中引入的悬疑、奇幻色彩以及政治隐喻都非常的徐克,可以说徐克以前不是没用过这些手段,但在今日这个资金更多、格局更大的时代,用出新意和用得恰如其分也并不容易,在古装武侠片逐渐式微的阶段,《狄仁杰》却一部接一部地受欢迎,《神都龙王》的5亿票房说明了一切。《狄仁杰》系列已经非“纯港片”范围,进入“泛港片”,除了导演来自香港,其他资金、演员、题材融汇一炉,难分血统。
对于港片“死还是不死”这个言说过太多的话题,当你发现这些活跃了20年、30年或者是刚刚出现的名字,正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在为港片争取得更多的空间,你也许逐渐会接受,港片情怀也许只是特定的一代内地观众所拥有的情愫,但关于港片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