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到11月上映的无数小片中,《失恋33天》终于成为了一匹黑马,以一部电视剧的质量创造出了许多大片难以企及的票房。刨去营销、故事、演员看点等原因,其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和同期国产小片如《幸福额度》、《星空》、《转山》、《Hello!树先生》等相比,《失恋33天》是一部更突出功能性的、细分化的类型片,属于爱情喜剧这个大类型中的失恋治愈小系列,仅从片名而言,它的被识别性是最强的。当然,它的火爆也说明了,需要看失恋治愈心灵的人的数量大大超出想象。
小片片名要有识别性
今年的国产小片到了10月、11月达到了一个产量喷发的状态,《与时尚同居》、《幸福额度》等爱情喜剧接连上映,10月份时几乎还没有什么人提起《失恋33天》这部电影。其实《时尚》和《幸福》这几部片已经是类型比较明确的小片,但它们都没能成为黑马,包括更文艺的《星空》和《转山》,都没有跳脱出以往国产小片的命运。在同样爱情喜剧这个范畴里,《失恋33天》究竟特别在哪?为什么想看《失恋33天》的观众是《时尚》和《幸福》的几十倍?其实这三部小片都是励志片,质量上的高下也难以区分,如果论完成度,《失恋33天》并无长处可以超过另外两部,但它仅从片名上就满足了观众对于失恋这个事件的共鸣。
近期上映的多部小片里,毫无疑问《失恋33天》的片名最有识别性,最清楚地告诉观众它在说什么。《与时尚同居》和《幸福额度》排在第二梯队,至少告诉你它的卖点是时尚和女性爱情片。《星空》、《转山》、《Hello!树先生》最文艺但是也较难识别,有几个普通观众会看到这几个片名于是买票入场呢?过于追求自己的文艺属性,那就只能放弃商业票房结果。片名和内容的识别性就是告知观众我的影片将满足哪些功能,需要看失恋治愈的观众自然就会对《失恋33天》感兴趣。
别像国产大片一样什么类型都想占着
如果说国产小片在不断地犯追求自我的毛病,那么国产大片就在不断地重复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做不好的毛病。好莱坞大片能将动作、枪战、爱情、搞笑融于一炉全都拍好的例子也并不多,但是中国导演个个都觉得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须什么元素都有,“古装历史动作爱情”大片比比皆是,《战国》称自己为古装奇谋剧情片,《关云长》是历史动作枭雄争霸片,《画壁》是古装魔幻动作爱情片,《白蛇传说》也是古装魔幻动作爱情片……但他们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度不断创新低。
实际上好莱坞的大片也分许多不同具体的类型,动作、战争、谍战、科幻、史诗,虽然不免有交叉,但大类型上的定义都相对清晰,动作片里爱情绝对是打酱油,战争片里近身肉搏也不会是主要卖点,不会像国产片里各个元素都占上25%,最后不知道是一部什么片。《失恋33天》虽然的确是一部国产小片,但它的成功揭示了,类型片的观众永远都在,尤其在这个好莱坞都不敢再小视女性观众需求的当下,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将观众需要的功能表现出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类型明确然后细分功能
在中国电影票房成功为数不多的例子里,有一种类型电影基本没有亏损,无论拍得多惨不忍睹,依然有观众孜孜不倦地卖票支持,这就是恐怖片。其中最为成功的例子是今年夏天的《孤岛惊魂》。将《失恋33天》和《孤岛惊魂》的成功放在一起看,它们再次深入说明了类型电影需要功能细分这样一个趋势。恐怖片是一个大类型,其下有很多分支,如密室系、尖叫系、探险系、血肉模糊系、僵尸丧尸系等等,《孤岛惊魂》从片名上看属于探险尖叫混合,卖点明确。
《失恋33天》属于爱情喜剧大类里的治愈系,以前的国产电影里甚少有此类作品,但好莱坞的爱情喜剧片里盛产过不少,例如朱莉亚罗伯茨的《美食、祈祷、恋爱》就属于文艺女青年治愈心灵的作品(虽然不是很成功),还有日本电影中也有不少治愈系作品,例如荻上直子导演的《海鸥食堂》就是治愈系里的小清新代表。
中国电影从《英雄》开始的大片当道,到今天的《失恋33天》这种小片有望破两亿,商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快十年了,是该到了一个类型电影功能细分化的阶段了。观众进入电影院期望的不是一锅“春晚”似的乱炖,他们所期待的是花了钱买个痛快,这个痛快就来自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文/表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