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219df26t88f7f8a71e5b&690
题头图片取自网上
六月六-----望夏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六月初六叫什么节,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知道了。
六月初六,又称“望夏节”、“炒面节”、“闺女节”。这一天,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民谚云“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六的重视对象,是妇女。
洛阳的风俗也是重视妇女。是日,新女婿得去看望丈母娘,外孙得去看望外婆,侄女得去看望姑母。偃师风俗有点特别:新女婿看望丈母娘,带的礼物当中,除了蒸馍、油条外,还须带上一对瓠子。
啥叫瓠子?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有的地方称之为蒲瓜。属于葫芦科,藤蔓植物,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直径3寸许,食之如冬瓜。这东西长溜溜的样子并不好看,但此日作为礼物,却必须放在最上面——农村人走亲戚,篮子里放礼物,最上面盖毛巾。这毛巾是新崭崭的,盖在上面一来是为了防尘,二来是里面放的啥礼物,遮遮挡挡避免一览无余。可这一天,让一对瓠子如此显摆,是为啥呀?
原来远古之时,西亳高辛氏的女儿,养了一个异物,似狗,名曰盘瓠,机灵勇猛,非常忠诚。时值外敌入侵,城破在即,情势危急。高辛氏许诺说:有能退敌者,愿以女儿嫁之。结果没一人能够退敌,西亳城危在旦夕,高辛氏忧心如焚。正在这时,盘瓠擒敌首来献,城遂解危。
但高辛氏反悔了,认为盘瓠似狗,不具人形,说啥不让女儿与之婚配。而他的女儿却很讲信用,愿与盘瓠结为夫妻。此女讲信用,可钦佩,当地先民就用瓠子象征信用与良缘。直至今日,当地仍有新婿沿用此习,把瓠子作为“望夏礼”去看望丈母娘的。
六月六是偶数,六六大顺,吉祥如意。所以偃师旧俗,多于此日举行婚礼,寓意两全其美,成双成对。洛宁规矩,此日要走姻亲,称为“瞧夏”,所以望夏节又有“瞧夏节”之称。而汝阳则于此日以饼干祀于先茔。吉利一带,则把六月初二称为“望夏节”。“六月六,晒丝绸”,也有这一天晒被褥、晒书籍的。大抵到了望夏节,时令进入多雨季节。晒晒被褥书籍,也好防霉防虫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农历六月初六日河南民间因过节内容和方法不同,所以有六月六节、晒衣节、瞧夏节、神曲节、长工节、奠汤节等不同称谓
古称“天贶节”,始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为真宗洗澶渊之盟所起节日,是日皇帝要率百官行香,后传入民间,但失去原意,俗称“六月六”
吃硬食
是日,民间多以新麦面做捞面条、饺子和炒炒面吃,俗称“吃硬食”。据说吃了硬食水分少,可免洪涝灾害。吃炒面时,多将炒面下入沸汤内,添上红糖以治泻肚、祛湿热、除目疾、止腹痛。周口一带民间认为,六月六所吃的炒面,必须在这天天不亮时炒制、且炒制者一定要不穿衣服光着肚子,否则所炒之面便不治病。在汝南、上蔡一带民间,六月六吃炒面,传为纪念岳飞抗金之单相传岳飞抗金收复蔡州
(今汝南)时,蔡州群众曾给抗金将士送炒面以示慰问,故沿袭至今。
晒衣
旧时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故谚有“六月六,晒龙衣”。人们也“仿照”于此日晾晒衣物,以驱潮气。晒衣时,讲究一定要晾晒老人的“送老衣”,据说此日晒送老衣可延长老人的寿限。在开封居住的满族人,旧时还将放置于屋内西墙柜中的祖先皮塑和骨灰盒捧出,置于太阳下曝晒,俗称“晒祖”。此日,许多读书人也晾晒书、寺庙和尚晒经卷,故又称为“晒书节”。
河南民间女儿夏季走娘家多选在六月初六日夏收完毕,俗称“瞧夏节”、“望夏节”或直称“闺女回娘家节”。瞧夏节时,出门的闺女尤其结婚未满三年的闺女要偕女婿回娘家探望父母。探望时要以新麦面所做的蒸馍、糖包、油食为礼品。人称“收罢麦,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也有父母带礼物去瞧看闺女者,许昌、漯河一带,父亲或伯、叔看望过门未满一年的女儿时多备纸扇两把,俗称“送扇子”。
古以“六”为吉祥之数,两个六相叠,自然吉上加吉,故六月六一般探亲访友者也颇多,许多人家定婚也多选在这天。在豫南,还有婆家请已定婚未过门的媳妇来家小住,届时为其添上新衣,以增深感情,也称“看麦收”。今日瞧夏之俗仍行于各地民间。
六月六正处入霉季节,有利食物发酵,河南民间习用大麦或小麦做曲,俗称“神曲”,所做之曲用来做醋、做酒及酱油、面酱等。民间以为农历六月六所做曲最好,故称“神曲节”。
民国时期,在豫南新县等地,农历六月初六多是雇用长工之家选用长工的日子,故又称“长工节”。每到这天,户主便设饭菜招待上年为自己做活的长工。席间,户主发给应得工钱,决定其去留,留用者讲明留用的工钱,之后留下的长工放假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已不存。
奠汤节
在三门峡一带,50年代前民间要在六月六日向新亡故的老人奠汤送单衣。届时,凡未过年的新丧,孝男孝女均要用罐或壶,盛以带汤的饺子,到坟上烧纸祭奠,以示送单衣。祭后将饺子埋于坟墓四角,汤洒于坟的周围,以示怀念。此俗今在民间仍可得见。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