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健康教育 |
分类: 杂谈 |
古人云:“少年夫妻老来伴”,然而,现实生活中,老年白领男女,他们的再婚与否,状况大不相同。由于男性寿命普遍短于女性,加上夫妻年龄夫大于妻,所以世界上的鳏夫少而寡妇多。老年鳏夫们敢于追求幸福;而寡妇们却似乎不敢越雷池一步,守在家里,当子孙尊敬的老祖母和老外婆。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但男的可以谈情说爱,寻找迟来的爱,再婚,有着迷人的黄昏之恋;女人则打打麻将,跳跳扇子舞了。
考察其原因,颇有男女之别。
第一,男性老人勇于将意愿化为行动,而女性老人缺乏这方面勇气。大约是传统礼教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太大,虽然从理论上讲已经没有女性老人相信从一而终的古训,相信这几千年前的老话,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存在。
第二,承受婚姻风险的刚性上,男性老人不惧怕婚变,离了可以再结,结了可以再离,以感情投合为依归,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而女性老人一般经不起婚变的折腾和打击,同时也很在乎亲友邻里以及社会的相关态度和评价。再婚后,如果起风波,就如同晴天霹雳,不知如何是好。
第三,择偶空间上,男性老人可以在年龄学识地位财富等方面,眼光向下,具有比较广阔的选择范围,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而女性老人特别是老年知识女性,希望对方品位学识地位等在自己之上,同时又不大可能找比自己年轻的男性,所以,择偶空间大为缩水。这一方面又是传统婚姻模式的男高女低定势(年龄学识财富地位甚至学历等),束缚着女性老人的思想和手脚,另一方面年轻男性也大多不愿找比自己年龄大地位高的女性为伴,是一种事实上的存在。
第四,走出旧婚姻旧感情的速度和程度上,男性老人也明显强于女性老人。古代男性文人,有不少悼念亡妻的诗文,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都是千古绝唱,感人至深,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后来的娶妻纳妾。现代许多男性名人,多次婚姻,而女性名人实际上多从一而终。我校好多位女教师,50多岁就失去丈夫,却安于孀居,或含饴弄孙,或寄情书画,或坐麻将馆,或爬花果山(学校后山)。
第五,生理上,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性功能急速衰退,退休后更是性欲淡然;而男子性功能衰退缓慢,许多男性老人六七十岁甚至八十高龄,还颇为阳刚,而心理年龄衰老更慢,有的甚至与生命相始终。歌德的高龄追少女,袁枚的夕阳映桃花,是文学史上的美丽故事。而蜚声海内外的文豪梁实秋先生,70多岁时与30多岁的影视明星韩菁清女士相恋;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82岁高龄时与28岁的翁帆硕士结婚,更是现代忘年恋的动人佳话。
当然,这是名家的例子,而一般的白领男性老人,也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再婚的成功率和幸福指数非常高。他们的择偶空间广阔,退休女教师、下岗女工、农村妇女、民营经济从业女士,等等,都在选择范围。她们不大计较年龄差距,收入多寡,只要男方为人善良,经济稳定,而白领男性老人较为良好的主客观条件,正合其意。她们可以获得人格的尊重,生活的保障,夫妻生活也无大碍,而男方也可以得到细心关照,感受相对年轻妻子的柔情与温馨,互相尊重体贴,以诚相待,皆大欢喜,重新享受婚姻的甘露,共建美好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