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性科学杂志
中国性科学杂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71
  • 关注人气:1,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见钟情初析

(2012-09-17 14:50:49)
标签:

一见钟情

爱之图

杂谈

分类: 性科学

http://s6/middle/62190d62gc9e06a94d405&690

作者:周正猷等

 

    自古以来,在人类相恋的过程中“一见钟情”者司空见惯,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一见钟情”现象仍无法解释。本文拟从“一见钟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在科学择偶中的重要意义做一些初步探析。


  1 真有“爱之图”吗?
  西方学者早已提出“爱之图”一说,即说每个人的大脑深处早就有一幅最相恋对象的图画,现实生活中若遇到跟这幅图像相似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和爱恋之感,越是相似,爱恋的感觉越强烈越真实。以这一说法来解释“一见钟情”,应该是不谋而合的,现实中碰到了自己的“爱之图”,只要一见就爱恋上了,快到只有“一见”的功夫,就爱到了“钟情”的程度了。
  爱之图和一见钟情不谋而合,又相互予以证明,脑中有一个现存的“图像”(爱之图),所以才有“一见钟情”现象,既然“一见钟情”,又证明了“早已爱过”,相互佐证。既然没有人否认“一见钟情”的存在,当然人们也不能否定“爱之图”的假设。
  人类婚姻自发展到单偶婚即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以来,婚外恋和婚外性行为,几乎是伴随一夫一妻婚姻必不可少的社会现象,甚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一种补充,因为现有的婚姻并不是人类最合理的婚姻,婚姻真正有爱情的或者是持久有爱情的夫妻实在是少数,而婚姻更多的只是一种社会的性制约形式而已。为什么在多数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婚外恋情的出现呢?
  因为他们即使在婚后,依然有很多的机会与自己“爱之图”有不同程度相似的对象相遇,而因此会产生各种程度的婚外恋情。
  有人说一见钟情不一定有好结果,说明一见钟情只是一种短暂的假象,而不能认为是真爱。那当然,“一见钟情”缺乏对对方的真实了解,远视的图像符合“爱之图”感觉就来了,走近而视,越近越不像了,钟情之感也就越近越淡,待见到其真实,视其内心,发现原来判若两人,钟情也会不复存在,甚至转化为厌恶……

  假如远视者钟情,近视仍钟情,越看越真,钟情越深,才认为是真正的“一见钟情”。
  国内国外都有很多的“一见钟情”而终生相爱的或相伴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我国历朝历代很多爱情故事大都是“一见钟情”而开头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女孩子都很少出门,偶尔上了庙会,看了花灯,或者窗下有俊男走过,都会从此陷入爱情的漩涡。现代社会流行的旅途恋、网恋、邂逅相恋等等,也多基于“一见钟情”的基础。


  2 一见钟情和普通爱情有何区别
  一见钟情和普通爱情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时间之差
  一见就是刚一看见之意,表示快,快到“瞬间”、“即刻”对方的相貌一映入自己的大脑,与脑中原存的“爱之图”磨合,立刻产生反应,那么熟悉、那么亲热、那么可爱。不像遇见陌生人,首先要仔细端详、观察,甚至试探,不断地去了解对方,产生第一印象,以判断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来者不善还是友善,自己的安全感怎样等等,以后才能逐步放开与其交往。而一见钟情者则不需要这个过程,一见如故,一见到就感到亲切,一见就有信任感,不假思索,甚至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快就信任对方,对对方产生的都是好感……
  普通恋爱,一般就没有那么快,初次见面,觉得很新鲜,会产生第一印象,从对方的相貌、身体素质、仪表姿态、气质风度,从而得到一些初步的判断,在这中间,第一眼看到的外貌也很重要。比如一位男士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位非常靓丽的女性,产生爱慕好感也很正常。因为男人视女人,审美观的主要特征都是共同的,一位美女几乎所有男士看到都会说她很美,也同时会产生爱慕,产生好感,这种爱慕或好感当然也有“一见”即生之意,但这种爱慕和好感仅仅是肤浅的一种好感,等到真正爱上对方,决不是“一见”就定的事。


  爱的程度不同
  钟情,就是一心一意的、非常明确的、单向表达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是深层的、专一的,即情有独钟,非他(她)莫属,而且是全身心的。当确信对方也钟情于自己的时候,更是全身心投入,不顾一切,义无反顾,会进入一种迷醉的状态,情不自禁,忘乎所以,疯狂投入。对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高度敏感,对自己会有震撼性的影响,情感波动很大。
  由于强烈爱意,常会把对方看得是完美无缺的,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中的“晕轮效应”。“一见钟情”中的爱情,瞬即投入,不知不觉即达钟情的程度,这种投入理智的成分较少。
  一般爱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正因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即使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其爱的程度仍不易达到痴迷的或者钟情的程度,一般爱情中理智的成分相对较多。
  一般爱情可以有良好的或爱慕的第一印象,随后由于接触的增多,交流沟通,相互了解,逐步加深了爱慕之感,逐渐培养了爱情。

  一般爱情也可以没有良好的或爱慕的第一印象,但以后有不断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逐渐由同事或熟人发展为朋友或挚友,在不断深化的友谊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爱慕之情。
  还有的根本未见过面,由文字(书信)、网上的信息,或电话交流,而产生了恋情,尤其是网恋,随着手机、网络生活的普及,越来越盛行。
  一般的恋爱与一见钟情不仅在恋情发展的速度上,而且在恋情的深度上存在明显不同。


  一见钟情有不可替代性
  存在爱之图的一见钟情,在经历第一印象到深入了解之后,会非常相互专一,不可改变,不可替代,相互执着地认定对方,对待其他条件更优秀者、更热情者会毫无感觉,不屑一顾。即使自己也想主动迎合对方,甚至对对方的热情或爱慕做出反应,但自我感觉就是不到位的,即便与对方走得很近,甚至有了正常的性交往,也能感觉到性快感,甚至性高潮,但就是留不下深刻的爱意,无法刻骨铭心;也能相互伴随,不断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帮助,能做一对常人看来是很好的夫妻,但感觉到总是到不了一个高度;偶尔离开了,甚至长时间分手了,感觉平淡,没有深刻的相思之情;小别再聚,也没有多大的激情,若遇比对象更漂亮或更潇洒的很容易移情别恋,容易充当第三者,甚至发生婚外情。
  换一个说法,即易出现婚外恋情者,说明他们并不是互为“爱之图”的夫妻,或者说他们此时已经不是互为钟情之夫妻了,真正钟情的夫妻,是无需在婚外寻找刺激或者补充的。“一见钟情”过渡到持久的钟情,是婚姻最牢固的基础,最理想的匹配。


  爱情的持久性
  一般人的性爱,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可变的,男人变得更快,女人变得相对慢一些,正因为男人性爱有较大可变性,所以,相对于女人,男人更花心,更趋向于多妻,或者婚外恋。即使夫妻互为爱之图,男人婚外恋趋向仍大于女性,只有女方比男方更符合于对方的爱之图时,夫妻之间的爱情才会更趋向于专一。
  在现实的两性关系中,男方更关注性爱,而女方更重视情爱。男方性爱之异变,必然影响女方情爱的发展,所以当女方更接近男方的爱之图时,夫妻爱情持续和发展才有更好的保障。很多女性的感叹:“找不到我爱的人,就找一个爱我的人吧!”还是挺有道理的。
  我们的口号却是找一位我爱的、他也更爱我的人更好,当然最佳的选择应该是互相都爱得执着、专一,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才能“白头偕老”,享受一生的真正爱情。


  3 爱之图的类别
  根据一见钟情的案例分析,从爱之图的原型、爱之图情感特点、爱之图性质等特征,把爱之图分成以下类别。

  依爱之图原型的分类
  父母型爱之图 爱之图的原型是异性父母,动物行为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动物中存在所谓“认母印刻”。以小鹅为例,刚孵出来的小鹅会把它们第一眼看见的东西认作妈,于是总是跟随着“妈妈”一起生活,这种现象就叫做“认母印刻”,人类新生儿有没有“认母印刻”尚不清楚,但父母形象对新生儿肯定是有深刻作用的。弗洛伊德认为儿子会有恋母情绪,女儿会有恋父情感,甚至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确是如此。父母年轻时的相貌、体态、表情、声音,对孩子的态度等,对孩子的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影响孩子日后情感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几乎总是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孩子的爱之图的描绘。父母型爱之图的例子是很多的:拿破仑爱上比自己大6岁有两个孩子又比较放纵的寡妇约瑟芬,就是因为约瑟芬太像他的母亲,不仅是相貌上,而且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都太像了;还有英国的乔治六世的爱女玛格丽特公主和国王的侍从武官彼得·汤森的互爱;另一典型的麦当娜和肖恩·潘的相恋,则是因为这两位男人都太像他她们各自的父亲了。
  祖父母型爱之图 如果孩子从小的抚养人主要是(外)祖父母时,父母很少与孩子共同生活,或者对孩子惩罚多、抚爱呵护少,孩子会对外祖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和爱,成年后对相似于(外)祖父母的异性产生好感或爱意。一位24岁的女硕士爱上一位74岁的老教授,说不出因为什么。只是她跟这位老者在一起时,有从小跟祖父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她从小就是她的祖父把她带大的。
  兄妹型、姐弟型爱之图 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指兄对妹、姐对弟的影响,兄姐在弟妹出生以后,参与了妹弟的抚养和保护,妹弟对来源于兄姐的抚爱、呵护感受深刻,回报以更为深刻的关心和爱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迹。中国人最常见的婚配年龄模式是男大女2岁左右,更喜欢男称女妹,妹称男哥(兄),可见兄妹型应该是最常见的爱之图模型。现时代人们发现姐弟恋在增加,这种婚恋模式应该更适合有姐弟型爱之图的男女。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的婚姻是典型的姐弟恋,因为泰勒和伯顿的姐姐赛西丽亚太相像了。
  其他亲人或抚养人型爱之图 从小接近孩子较多的其他亲人,也包含非嫡系同辈异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亦可奠定爱之图的基本框架。抚养人包含亲属中的抚养人和非亲属的抚养人(女保姆等),自幼年就对孩子付出了特别的爱,孩子对他们会有特别的依恋和亲切感,相对父母和其他亲人对孩子影响较淡。人们都很熟悉的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的恋情,原来是因为在卡米拉·帕克·鲍里斯的身上,查尔斯找到了他母亲的保姆密斯比·梅布尔·安得森的影子,而在查尔斯的生活中,保姆密斯比太重要了。卡米拉不仅相貌与梅布尔相像,而且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也极为相似。
  老师、明星型爱之图 早期对父母、亲人和抚养人都没有特别的深刻印象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后来在与老师的相处中,或者在欣赏明星的角色时,发生异常深刻的情感震撼,造成对这位老师或明星的极其美好的非常亲切的心理体验和印象,从而构建爱之图的原型。

 

  依爱之图情感特点的分类
  亲缘型爱之图 包括父母、祖辈、兄姐及其他非亲人的抚养人在内的各型爱之图,特点是有血亲关系的或亲情(如女保姆之间)关系,在一见钟情时不仅有性爱和感情作用,更有亲情的参与。因而有强烈的一见如故,特别亲热之感。
  偶像型爱之图 尤其是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偶像,形成爱之图作用更好,或有强烈的敬仰感、爱慕感、安全感,但缺乏强烈的亲情感,此类爱之图所构建的爱情或婚姻关系,持久性差,女性从理想状态回归现实,在现实中真真实实去观察这位“星级”男人的同时,常会产生失落感,从而难以培植一种依恋关系。


  依爱之图的性质分类
  单一型爱之图 要么是父亲或者妈妈、姐姐很单一、明确,也可以是原型的某一种特征,如声音等。
  复合型爱之图 可以是两位亲人原型的复合,如女孩非常强烈的爱上一位与周润发相像的男士(未成),而她也发现自己会对像自己表哥的男孩子具有强烈的好感。原来她的爱之图是两位并不相像的男士:周润发和自己的表哥。


  4 爱之图的应用展望
  做过长时间的婚姻咨询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真正的较真起来,“亲情总是大于爱情”,尤其是在协调婆媳关系的时候,运用这个原则还是挺管用的,在婆婆和媳妇都掉进水里的时候,应该说儿子都会先去救母亲。现实婚恋中有些人爱得死去活来,因遭父母反对,甚至决然与父母断绝亲子关系。但是一定时间过去后,他们仍然会主动去关心父母,恢复亲子往来。亲情和爱情应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人类的婚姻关系演变过程中,有一段是血缘婚或者称血亲婚。英国王室很长历史时期都是王室内通婚,说明人类的婚姻爱情,原本就是应该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一种结合,只是后来科学发现近亲配合上的遗传缺陷,才人为的杜绝了近亲结婚。在我国人的婚恋传统中,姨兄妹结合一直流传至今,认为是亲上加亲,是好姻缘。
  可以说有爱之图的一见钟情,其实就是爱情+“亲情”的婚恋模式,只是它不是近亲,避免了遗传的缺陷,而又是“近亲”,因为对象还是“亲人”,是自己真正亲人的替身。这位类似自己最亲的亲人的替身,无疑会让自己回归那美好的幼年受到亲人的疼爱、呵护,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满足和愉悦感,而同时跟现时的恋人在一起,又有了性愉悦的参与,那感觉真是又亲又爱,幼年的体验和现时的感受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性爱+情爱+亲情”这一爱情最丰满的模式。
  许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科学择偶,除了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生理、心理方方面面的“门当户对”的最优匹配之外,首当其冲的是努力寻找“爱之图”,我们真正的另一半——互为“爱之图”的一对。互为爱之图的匹配模式是婚恋的最佳匹配模式。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寻找“爱之图”的婚介模式,由南京爱之图婚姻咨询中心和南京都市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南京几家婚姻介绍机构研制的婚恋匹配软件系统,以期实现市际、省际、甚至国际联网,联手寻找具有“爱之图”的最佳配偶。并大力提倡科学择偶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婚恋质量,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来自《中国性科学》杂志http://www.zgxkx.org/xsh/xwh/201209/224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