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性科学 |
作者:彭晓辉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与“性需要层次结构”
需要(need)是心理学中人的个性的动力品质,由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最早作出系统的阐述。而性需要(sexual need)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需要个性系统学说——“生物欲望说”的核心。由于生物欲望说主要是建立在人的生物属性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精神障碍群体的个性研究之上,它不可避免地割裂了心理特性与心理活动、无意识活动与意识活动 的内在联系;尽管它的理论有其独到的精辟之处,尽管它从诞生不久其理论精髓就被美国的学院心理学所吸纳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化,但最终仍然在性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论。
从研究健康个性——自我实现需要出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创立了人的潜能实现系统说,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结构(图1)。但是他却武断地认为,可能是决大多数人均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仅仅在少数人那里才能在某种完善程度上表现出来。我国学者邓明昱和王效道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七层次结构理论把性需要与之相对应,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性需要层次结构模式(图2)。
http://s6/middle/62190d62gc8633abff6a5&690
http://s9/middle/62190d62gc8633ab73f68&690
这种性需要的七层次结构模式阐明了性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基本规律,高层次的性需要包含了低层次的性需要;它阐明了人类的性需要逐渐摆脱了动物本能的控制,进入了人性化的精神世界。因为,人类的性进化和性社会演化在动物的基础上获得了质的飞跃,其性的活动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的感受中来进行的。
从人类的自然属性方面考察,性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理需要或本能,也是人类为了繁衍后代的基本需要,这与动物无本质的差别;从人的心理和社会属性方面考察,性需要是爱与被爱的精神渴求,这是动物所不具有的人的本质属性。分析一下这种对应的性需要七个层次结构可以发现,从性需要的第二个层次开始,人类的性需要就已经达到了心理层面(或步人了精神的殿堂)和社会层面。
对“性需要层次结构"的分析
分析邓明昱与王效道的性需要七层次结构模式发现,该模式只宜解释夫妻或性伴侣之间的性需要。传统的观念认为,人一生的“性的生命周期”只是青春期之后才开始的,而终止于老年期。其实,这种观念所包含的“性”并不是性科学所涵盖的性的内涵,而是生殖。传统观念中的所谓“性的生命周期”实质指的是“生殖的生命周期”。笔者认为个体自幼除了就有自我性需要外,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中还有相互的各种性需要(图3)。
从这个角度考虑,人的性发育(包括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育以及异性人际交往的发展)要早于生殖生理的发育(迄今关于青春期前的个体性生理发育尚缺乏较为系统地研究)。关于这个论点从弗洛伊德起的性学家们就已经形成了,笔者只是从另一个视野给以阐述罢了。性发育是生殖生理发育的前提,因为性活动是生殖的媒介。在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没有前因哪有后果?这正如笔者在一篇论文中曾经论述的那样,生殖器官系统与性器官系统是两个在生物属性、生理特征及社会属性上,以及所蕴涵的政治、社会和心理的内涵与外延都有着截然不同概念的两种自然和社会存在,尽管后者包涵了前者。
http://s8/middle/62190d62gc8633ac62c77&690
然而,笔者认为人的需要并不是马斯洛所表述的那样,是一种“串行性的”直线模式,这种模式所表达的概念忽略了人的智能对个性结构的调节作用,否定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制约性。
正如心理学家周冠生所说:“马斯洛的需要论,片面强调人的‘自然需要’(潜能实现需要)的决定性意义,忽视人类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及教育实践在形成人类高层次需要中的决定作用。”因而邓明昱和王效道的性需要层次结构模式和笔者上述的未婚者性需要层次结构模式也有其认识上的局限性,只能部分解释个体的性需要,更不能从群体角度解释整个人类的性需要。因而,它可以被称为个体的或狭义的性需要层次结构。
“需要的系统观与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说”和“性需要多相系统层次结构说”的关系
心理学家周冠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方法论出发,通过二十余年对西方需要心理学的扬弃,才提出需要的系统观与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说。”这对解答人类的性需要和构建人的性需要多相层次结构说奠定了新的研究基础和指明了另一个研究方向。
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回答了什么是需要的问题。他说:“需要是人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基本的意向活动及心理状态。”他还认为:“需要是有机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因不平衡而造成的一种‘欠缺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从事活动的驱力,也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笔者认为,需要还应该包括人的生理机能趋向平衡的一种自我调节状态。
生理与心理的这两个过程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当然它们的本质确实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他还分析说:需要存在四个基本特点,即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策动性、需要的紧张性和需要的周期性。
笔者认为需要的对象性是指需要满足时所指向的目标的特性;需要的策动性是指在需要动机之下,促成需要的主体实现需要满足的驱动特性;需要的紧张性是指需要主体在满足需要过程中生理机能活跃的状态和心理张力增强的特征;需要的周期性则是一种需要满足后,这种需要转变为退居次要地位、而新的需要动机开始出现并激活或被激活的特性。周冠生对需要的界说和需要的特点分析对理解和解释人的性需要开辟了新的视野。
周冠生从系统论考察和按照需要的性质,将需要分解成两类:自然需要和现实需要。前者是指“由遗传和成熟因素所产生的、未经学习而表现出来的原始需要。如婴儿诞生,立即表现出有内脏性需要——对空气的需要、对水的需要、食物的需要、排泄的需要。”后者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起来的新型需要,从而显示出人类需要的社会本质。”“所谓现实的需要,是在自然需要满足的基础上通过劳动与活动而形成的种种新的需要,它最能体现出人类需要的社会历史性、丰富性和新颖性。”继而他构建了人的现实需要的层次结构,并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进行了对照(图4)。
http://s5/middle/62190d62gc8633ae059c4&690
这种需要的层次结构是一种多方位的、“并行性的”和多相的层次结构模式,并且从宏观上和发展角度准确地把握了人类需要的现状和趋势。因而它与马斯洛的个体的或狭义的需要层次结构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被称为群体的或系统的需要层次结构。
通过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式和周冠生教授的现实需要层次结构模式,笔者发现有如下特点:①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结构表达的概念是越是低级需要,其需要的强度越强烈,而周冠生教授的现实需要层次结构模式是相反;②马斯洛的模式中的各种需要呈串行式,而周冠生教授的呈并行式;③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马斯洛的模式呈收敛式,周冠生教授的则呈发散式;④马斯洛关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小,而周冠生教授关于人的自我社会价值现实的可能性大,而且就人类整体而言其发展空间呈敞开式(图4)。
http://s15/middle/62190d62g7a7052af793e&690
笔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并不是周冠生所否定的“人兽不分的‘一般需要’论”,关于此观点笔者在上述的阐述中已经作了诠释。同时,赞同他不必废弃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自我实现概念的阐述,¨并采用“自我社会价值实现需要”的概念。
然而,笔者认为人的性需要不仅是“自我社会价值实现需要”系统的子系统,而且主要还是现实需要的内容,而不是周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人的性需要是完全的自然需要。因为人的绝大多数性需要也是在满足性欲需要(自然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劳动与活动而形成的;性需要是在人类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及教育实践或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从人类或个体终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会出现种种新的性需要的事实出发,对照周冠生教授创立的需要层次结构(周教授的专著中“表8—1—1人的现实需要的层次结构”,应更正为:人的需要层次结构)(图5),可以建构出人的性需要多相系统层次结构(图6和图7)。
同理,邓明昱与王效道的已婚者或性伴侣之间性需要层次结构模式和笔者未婚者之间性需要层次结构模式也有合理性,它们可以被视为向人的性需要多相系统层次结构的承前启后的结构模式(图7一图A)。
http://s4/bmiddle/62190d62gc8633ae98bf3&690
http://s1/middle/62190d62gc8633aae9e40&690
文章来自《中国性科学》杂志http://www.zgxkx.org/xxl/nxxlx/201107/81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