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天安堂教会公寓和上海划船俱乐部----走近上海的大街小巷(黄浦篇12)

标签:
游记文化 |
在原新天安堂的东面,有一幢五层的红色建筑,便是与教堂配套的原新安堂教会公寓。




与教会公寓隔了南苏州路的原划船俱乐部,相关介绍材料则相对多一些。
原划船俱乐部旧址位于南苏州路76号,紧挨着苏州河,是附近南苏州河路和苏州河之间唯一的一幢建筑,孤零零却高傲地存在。据说这块地原来是给新天安堂做广场用的,后因英国侨民划船的需求改为建设划船俱乐部。原划船俱乐部始建于1904年,整体为折衷主义风格,顶部为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又略带巴洛克装饰。该建筑原来是对称的,西翼为游泳池,东翼为船库;后因城市建设原因,两翼被拆除,保留了中部的建筑和游泳池轮廓,泳边仅保留了一个孤立的门头。

上海划船比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6年,1859年上海划船总会在苏州河口上成立,总会的主要成员均为英国侨民。后因苏州河船只增多,交通日繁,总会便把码头迁到现在的恒丰路桥边。1905年,划船总会又迁回苏州河口南岸,在白渡桥西侧建立码头,并建造了4大间7小间的西式小楼1幢作会所,会所内建有游泳池、船库、健身房等设备,其室内游泳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体育设施之一,船库的屋顶上还设有花园。1953年,划船俱乐部变成了黄浦游泳馆,并被加盖到了四层。

据说,这样一座著名的俱乐部还差点遭到了拆除。当时破败不堪的俱乐部,几乎没有历史资料。为了配合外滩源改造规划,这里将被夷为平地。恰逢一位教授无意中从一清末明信片中认出了它,最终在几位教授及媒体的共同呼吁下,在拆除首日就被紧急叫停。此后,在这几位教授的不懈努力下,俱乐部旧址终于得以保留,并将按照此前的设计进行还原。如今的划船俱乐部已经整修一新,其主体部分恢复了其原本的样貌,游泳池修缮后形成了一个下沉的休闲空间,在空间上部搭建了钢结构棚架,形成了半露天的“泳池客厅”空间,让市民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原划船俱乐部的场所感和社交感。在东侧,以简洁的灯阵“再现”原有建筑空间,打造了景观、草坪相结合的公共空间。由于划船总会位于南苏州路76号,主体部分改造的西餐厅就被命名为船76。
现在的上海市划船俱乐部位于黄浦江西岸、徐浦大桥脚下,始建于1956年,1958年5月正式成立。俱乐部占地70余亩,建成之初拥有各种船艇200余条,是当时远东最大的专业船艇训练基地,也是中国水上体育运动的发源地。1959年以来,划船俱乐部培养输送了50余名水上运动教练,中国的水上体育运动因此得以开展并逐渐蓬勃兴旺。划船俱乐部培养的运动员也在历届世界锦标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锦标赛等各类国际国内竞赛中(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摩托艇、竞速艇、滑水等项目)获得多枚奖牌。目前,划船俱乐部还留有摩托艇、水上摩托车、OSY竞速艇、250高速艇、350高速艇、龙舟等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在国内名列前茅。

2021年7月28日,来自上海的赛艇运动员张灵、陈云霞和队友吕扬、崔晓桐组合在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夺得冠军并创下世界最好成绩,不知道张、陈两位女将和上海的划船俱乐部有没有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