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够的外滩源----走近上海的大街小巷(黄浦篇1)

标签:
游记文化 |
逛上海滩,儿子最喜欢的就是外滩源了,但凡有亲戚朋友到上海游玩,他都要推荐到外滩源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上海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其独特的韵味。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到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内保留着15幢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风格多样的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作为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的上海英国总领事馆旧址,也属于外滩源的一部分。

“外滩源”顾名思义即为外滩的源头,这一地区从时间上讲,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源头;从空间上看,又是外滩的起点。此外,从发展看,外滩源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只是或许这里开放的时间不是很长,知道的人和游客并不多。
从1843年上海开埠起,1849年英国人最早在“外滩源”地段建造驻沪领事馆、商务和传教机构,继而从英国领事馆沿黄浦滩向南扩张,建设货运及游船码头,以及成片的滨水仓栈,逐渐形成了外滩风景线,带动了浦江西侧腹地的纵深发展,使老城厢的郊野在20世纪20年代演变成了繁华的新城区中心。“外滩”从某种意义上可谓近现代上海城市生长发展的摇篮,是上海开埠的起源点。

自上海开埠至19世纪50年代,洋行、码头、滨水仓库的陆续建立和英领馆的建造,开启了上海近现代的贸易和金融业。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外国金融家和专业技术服务公司的大量涌入,时任英国驻沪领事的麦华佗将大片的英领馆基地,划出大部分供外国商人置业以及为侨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设立与建造了如博物院、戏院、学校、出版社、教堂、公园、桥梁等设施,及各类政治、文化、宗教、商业等机构团体,使得外滩源地区和周边环境共同组成了功能多元的综合性社区。因此外滩源地区更是近代上海政治、文化、西学、金融、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今天的外滩源区域仍保留着欧洲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装饰艺术派、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各异的近代历史建筑,如原英国领事馆、联合教堂、教会公寓、光陆大楼、广学大楼、兰心大楼、协进大楼、哈密大楼、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公寓、安培洋行大楼、益丰洋行大楼等,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老房子,看似洗尽铅华,却是今天仍可触摸的文化遗产;既是现代和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我们所要保护和开发外滩源的物质基础和价值所在。


2001年之前,外滩源地区保护管理不够有力,乱搭乱建现象比较普遍,新建筑开发缺乏严格的规划控制,区域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区域功能未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挥。2001年8月,黄浦区以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使命感和对上海城市文脉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开始着手调研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聘请有关专家主持项目的概念设计。2002年6月7日,外滩源项目正式启动。时任上海市副市长韩正要求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为开发指导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充分发掘历史建筑潜在人文价值,恢复和保留街区古典风貌。

2010年“五一”前夕,外滩源一期工程中,公共绿地和圆明园路特色景观街对公众开放。十年来,区域内的一些零星改造和扩建在持续进行中,但网上找不到外滩源二期相关的官方信息。
外滩源,不愧为外滩这个上海“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外滩源,去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外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