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厦的传奇故事----走近上海的大街小巷(虹口篇2)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借用了“Broadway”的音译,与纽约曼哈顿百老汇的戏剧似是没有什么关系。1934年,历时4年、耗费500多万两白银、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设计、业广地产公司(所属英商安利洋行)投资的百老汇大厦建成。大厦属于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说是由一栋主楼和两栋辅楼组成,而我瞧着主楼和辅楼的区分并不明显,远远望去,倒像是一只展开翅膀的鹰。

1934年,是上海外滩公寓酒店大发展的一年:大名鼎鼎的国际饭店(Park Hotel)、都城饭店(Metropolo Hotel)、扬子饭店、新亚饭店、泰兴公寓、盖司康公寓、道斐南公寓等众多个性迥异的公寓酒店大楼,同在1934年齐刷刷地建成,而百老汇大厦以其独特的地理交通优势和内敛、稳重的风格,成为上海滩的传奇之一。
初建成的百老汇大厦,专供在沪高端外国人作旅馆使用并兼作公寓。中间设两部电梯,供中部房间住客使用;两端设有电梯和楼梯,供四翼客房单独使用,垂直交通很是方便。大厦北面建有当时远东最大的一座车库,至今还在默默地为入住上海大厦的商旅住客服务。
因此,大厦开业后,当时的英国友邦银行、美亚保险公司等英、美洋行大老板,和大美晚报主编等外籍高管长包入住,大厦的住宿生意十分兴隆。
直至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百老汇大厦由人民政府接管。7月22日,出生上海青浦练塘、时年44岁、时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回到上海,下榻百老汇大厦,开启了经济战线上“淮海战役”的第一站。
1951年5月1日,上海市长陈毅一声令下,“百老汇”改为“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唯一一座以“上海”为前缀命名的酒店,从此也成为接待国宾、政府要员和海外宾客下榻的宾馆。由于大厦不对内宾开放,因此也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当然,现在的上海大厦接待游客,在携程上就可以订到房间,价格在近千至数千不等。鲜为人知的是, “上海大厦”这四个字是由郭沫若题写的。
1958年,16岁的王寿山,惜别陪伴多年的梅兰芳,以淮扬菜厨师的身份来到上海大厦,他用梅先生爱吃的核桃明虾、鸡茸扒鱼肚、炒菠菜泥拼白烧豆腐等菜肴,向《霸王别姬》缅怀致敬。不知现在是否还能吃到传承自王老先生的淮扬菜?
上海大厦16楼以下是客房和餐饮部,17、18、19楼设有高级宴会厅。18楼还有个观景平台,是眺望和俯瞰黄浦江两岸景色的绝佳胜地。当年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陪同法兰西共和国总理雷蒙巴尔、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及夫人与瑞典王国首相图尔比耶恩费尔丁、荷兰王国首相吕贝尔斯等各国首脑、政府代表团在此远眺过上海市的市容。如今,国内的游客更多的是去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鸟瞰黄浦江两岸的美景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大厦由“机关事务管理局”转制为“锦江集团”,现又转制为“衡山集团”。1989年9月25日,被上海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上海大厦有三件宝贝:第一件是大堂东侧的一架钢琴,这是在1932年从英国原装进口海运到上海来的。从大厦开始建造,它就陪同大厦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见证了大厦演变为五星酒店的历程。这架钢琴上留下了许多国家元首以及夫人,或是些名人的手印。
第二件宝是英国吧里的老式斯诺克台球桌,它和大厦同龄,是1934年在英国出产的。台球桌设计非常时髦,球的质感也非常圆滑精细。英式台球是贵族的运动项目,当时百老汇大厦主要就是几代英美洋行的老板,或是一些新闻头目等等,所以他们常在这里设立俱乐部来展开活动,老式的记分牌记录下了当年他们的完美比分。
第三件宝就是老式手摇的OTIS电梯,这部电梯以及运载设备从1934就开始运行,时至今日虽然进行了多次的维修,但是还是保养的非常好的。OTIS电梯公司的创始人孙子在参观上海大厦的时候,都对这部电梯称赞不已。
现如今的上海,高档酒店不计其数,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摩天建筑亦已取代了上海大厦制高点的位置,但是,在老上海人的心中,上海大厦的地位是难以代替的,上海大厦的传奇故事仍将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