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与高效课堂
(2018-07-30 10:07:28)
高效课堂建设一直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因此,围绕高效课堂建设的讨论也一直在进行中,然而当我们将目光囿于高效课堂建设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时,高效课堂建设似乎越谈越玄乎,而谈论的结果依然是课堂还是课堂的老样子,尽管经过了屡次的课堂教学改革。
高效课堂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课堂而是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是课堂管理的改革,亦或是课堂流程的改革,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单位时间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知识的迁移程度,如果离开了学习这个终极目标而谈论高效课堂建设其实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
基于学生学习是课堂建设关注的终点,所以高效课堂建设的根基在于学生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和与教师的配合度,目的在于学生对应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迁移能力,因此,我们必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改进课堂教学,从学生参与的程度和认知的态度来调控课堂教学,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迁移能力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效果。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曾经就学习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慨,并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或许是对学习的最好的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学习更多的指向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的一种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而非主动的知识的构建,知识的接受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最表层的现象,而知识的构建或者重构则是学习的关键要素,是深度学习的最有效的体现。
接受学习关注的是对知识的被动的接受,或者是对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尽管通过学生辛苦的努力能够实现对知识或知识信息的接受,但对于当今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来说,很多书本上被认定为真理的知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变成了“谬论”,所以这种对死的知识的掌握不仅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能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构建或重构则改变了被动接受的行为,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基础重新构建起一种适合于学生个体接受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新的知识,而这种新的知识的构建就是深度学习的表现。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和学,学和习,师和生等之间的关系则变得微妙而富有活力,如果从深度学习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行为或者作用的话,其实(教师应当)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guide),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model),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catalyst),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impetus),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friend)([美]盖奇)。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通过学得和习得的过程,重新构建起一种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新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有必要再对“深度学习”与“高效课堂”做一个关系上的描述:深度学习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建设的最终结果是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建设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的工作,而且要做好学的引导、促进、生成和转换,还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