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三问

(2017-12-04 11:15:20)
分类: 教育时评
       刘欢曾经在一首歌《千万次的问》中唱到“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象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每当这首歌在耳畔响起,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无限的感慨,不仅喜欢刘欢歌唱的力度和厚重度,而且更喜欢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忙着匆匆赶路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恰恰缺失了“问”,缺失了对教育的追问,缺失了对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终极目标的追问。
       多少次我们今天学这模式、那改革,明天学这管理,那文化,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产生过追问和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究竟为了谁,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又是在哪里。
       一问:学习是快乐的吗
       学习是快乐的吗?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因为要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就必然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对学习没有快乐感,那么学生就会厌弃学习,这个观点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尤其对于一些定理、公式、论断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枯燥的,但是如果理解了定理、公式、论断的过程而达到了理解,这就意味着枯燥的识记会变成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但是理解的过程却并非都一定快乐,有时候甚至会经过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而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快乐的。再如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如古代诗词、文言文等的掌握上,也并非都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甚至说为了记忆和背诵,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和背,当然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似乎会更加容易些,但是很多的经典的内容并非都能全部的理解,在记忆的过程中自然会充满了艰辛的历程,这个过程也并不一定是快乐的。
       当然,快乐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当我们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而在这个足够的“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从而达到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快乐的体验,而“量”的积累则需要学习者具备坐冷板凳和苦读的功力,而这个功力或者说定力的产生也需要一个相对艰辛的学习过程。
       学习是快乐的,是需要由多个的“不快乐”来叠加,需要学习者在枯燥的定理、公式、论断中付出并不轻松的努力,所以我们不要以“快乐”学习的借口让孩子认为不通过努力就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也不要以“快乐”的理由让孩子在该学习的时候忘记了学习,在该成长的时候耽误了成长。
二问:新技术能替代学校教育吗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教育亦如此,于是乎人工智能理论左右了我们的视听,慕课、微课等现代的教育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通过网络学习,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取代学校教育,更能够在发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有个性的发展。
      新技术能替代学校教育吗?关于这个话题,很多学者也多次论及,当然在理论探讨的过程中也有学者进行了很多的实验,我们姑且先不看这些实验的效果如何,因为技术越是得到发展,教育的手段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这无疑会对教育的改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提高教育的效率上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升了教育的兴趣度,但是教育毕竟和其它工作不一样,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面对人,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落脚到人,因此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和丰富,教育的本质都没有变,教育实现的是改变人、成就人和发展人,新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充分运用也只能作为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育的全部。
        当然,教育新技术比如微课、创客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改变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学校教育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起到补充和提升的作用,如当面临恶劣天气时学生无法正常去学校学习时,微课、创客等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学校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更不能说明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学校教育是点对点、人对人的充满了人情味的师生互动过程,在学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课业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师生有效的互动则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载体,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离开了学校教育,只是面对网络、通过网络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网络能够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话,电大就会取代正规的大学,而现实的情况是电大的发展远远不如正规大学发展势头那么好。(详见本人博文《我不相信学校会消失》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88a000102wlvf.html)
三问: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观点盛行,于是乎,夸赞学生而不能批评学生的观点甚嚣尘上,于是乎教师不敢批评学生,家长不敢批评孩子的教育管理方法得当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与支持,而这种观点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在没有批评的环境中学会了撒谎,因为他为了得当老师和家长的夸赞而学会了迎合家长和老师,甚至成为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两面人;这种观点也同时造就了一部分坑爹的孩子,他们要么没有抗挫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选择放弃、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这种观点还对校园暴力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因为教师不敢批评孩子而带来了孩子由一个个的小错变成大错,由一次次的不被管理而纵容,校园暴力的出现不能不说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点有关。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适当的容错是为了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但是容错不说纵容,容错是建立在孩子能够认识到错误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错误的认为不断的改在,并在改在的基础上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而如果我们不顾教育规律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惩罚,对了夸赞,错了也夸赞,这样的教育不仅不是教育而且会对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或种下祸根。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某某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孩子的反抗而采取了纵容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孩子缺少了任性,甚至当伸手向家长要钱而得不到满足时伸手打向家长的例子,这样的容错是极不负责任的容错,这样的容错最终会祸害了孩子,影响了家庭。
       好孩子是夸出来,尽管有一定的道路,但是却有着极端的危害性,对于教育来说,夸要适度,批评要适时,仅有夸不能成就孩子,仅有批评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教育三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