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哪座城市最让你怦然心动?
我的答案是深圳。
前段时间去了趟深圳,有机会比较深入地观察这座城市。每到一处地方,每见一个人,都给我极大的
触动。
深圳是一座敢为天下先的城市。
1981年,一块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
命”的大标语牌矗立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
这句口号现在看来近乎常识,在当时却像一股巨大
的冲击波,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深圳声音。
此行深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另一句口号——
“来了就是深圳人。”
它印刷在城市灯箱上,随处可见。其中所散发的温
度和智慧,令人不胜感慨。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有多层含义,其中最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即在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政府提供的
交通、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
如何让口号不只停留在口号上?
大数据或许能帮上忙。
如果把公共服务均等化简化成一个公式,那么它的
分母是人口,分子是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第一步,就是摸清到底有多少人口,政府
在当前和未来能提供多少公共服务。
只知道人口数量还不行,还得知道人口结构:有多少老人,多少学龄儿童,多少户籍人口,多少暂住
人口,多少人来这里经商和旅游。
涂子沛先生的《数据之巅》这本书里讲,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从总统到媒体再到民众,大家最
关心的一件事是——
双子塔中究竟有多少人?
没有人能回答,连普查局都不知道。
因为数据是分散的,要统计出某时某地的人口数
据,需要整合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多个部门的数据。
深圳是怎么做的呢?
这次去深圳,我特地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华傲数据公
司。
他们从2012年底开始做一件事,帮助深圳市政府建立一个集合人口、法人(机构)、房屋信息的数据
库。
这个数据库建起来并不容易。拿人口数据来说,就涉及到8-9个部门:公安局有户籍人口数据,社保局有参保人口数据,税务部门有纳税人口数据,教
育部门有在读人口数据……
无论哪家的数据库,都不能全面展现深圳市的实有
人口情况,必须整合起来才能使用。
不同部门的数据格式、采集标准也非常不同,很多数据是非结构化的。怎么实时地把这些数据读取出来,转换成统一的格式,再把结果呈现出来,每一步都是挑战。
比如,人口、法人填写的地址信息很可能不规范,有的没填区县,有的是简称,还有很多错别字。数
据清理的工作量和难度非常大。
数据间歇不断地海量产生,仅靠人力是没有办法处
理的,必须用新的技术来解决。
深圳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它是一个快速增长中的
移民城市。
香港人口,从1931年的80万到2002年的670万用了71年,在500万-600万维持了12年;
新加坡人口,从1860年的8万多到2001年的337
万,经过了140多年;
而深圳,从1980年的30万人口到如今的1500万人口,只用了不到30年。1987年是一个分水岭,自那
年开始,深圳每增加100万人口只需3-5年时间。
1987年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年份。那一年深圳创造
了很多全国第一:
中国建国后土地拍卖第一槌;
房价第一次飞涨;
领先全国的住房商品化改革;
60万农民工涌入深圳淘金,特区内暂住人口第一次
超过户籍人口;
也正是在那一年,深圳市政府颁布《深圳市临时工社会保险试行办法》,在中国首开先河地把非户籍
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
如今,尽管深圳市有着比北上广等城市开明得多的落户政策。然而,源源不断为生存、为梦想而来的人们,却使这座移民之城的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
之比更加悬殊。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深圳市实有人口1500多万,而户籍人口只有280多万,人口“倒挂”现象非
常突出。
庞大的非户籍人口是否能享受市民待遇,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关系到城市的活力和持续发
展。
我们之所以提倡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因为不均等的现象非常突出,而这种不均等又集中体现在城乡
之间、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
比如,在很多城市,老年人可以免费坐公交,这被看做一项彰显社会进步的民生之举,但是你在上车的时候,是要出具“老年优待卡”的,而只有有本地户口的老年人才能办理优待卡。
在深圳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我们得知,这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是外地来的常住人口,还是普通游客,只要刷身份证都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
具。这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深圳市把人口、法人和房屋信息收集起来之后,
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开始发生了。
比如,综合分析家庭住址和工作地址,你会发现,有一个像北京天通苑这样的社区,住的人特别多,离市区中心又特别的远,其中,又有很多人要到像
国贸这样的地方去上班。
这时候,政府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得在这两个地点之间多开几趟公交了。线路怎么设计,发车频率
是多少,数据都能算出来。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深圳在各个社区建立了大量的社康中心,要求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得提供“同等服务、同等标准、同等保障、同等考核”的公共卫生服务。
在人口、法人、房屋信息集成系统中,你可以看到全市人口的分布和结构,也能看到全市社康中心的分布,哪个地方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哪个地方相对
缺乏,看得一清二楚。
所谓“均等”,不是“平均”,不是撒一把盐就完事
的,还得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比如,工业园附近,社康中心的人员、设备配置就得侧重于计生、人流方面;老年人聚居的社区,则
对慢性病的治疗有很大的需求。
然而,类似“杰文斯悖论”,当公共服务的水平及其均等化水平提升以后,就会造成一个“政策洼地”,吸引更多的人口涌进来,这样原本设计的投入水平
就又落后了,城市的承载能力也有可能跟不上。
因此,政府在每出台一项政策的时候,都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不仅要算当前的情况,更要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包括因为政策调整,而带来
的人口变化。
比如,中小学的学位(课桌位置)就是一个非常需要预测的指标,一个区域户籍和非户籍的学龄少年儿童有多少,人口迁移、生育高峰等因素叠加起来会造成什么影响,哪个地方的教育供给将变得异常
紧张,怎么调控,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数据来说
话。
总结一下,大数据在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
一、唯有数据,才能精确地反映事实;
二、唯有数据,才能衡量不均等,从而推动均等;
三、唯有数据,才能成本核算,进行科学预测和决
策。
上述思想,在商界已经近乎常识。近年比较火的一个概念“商业智能”(BI),就是因为呼吁企业重视用户数据的收集和用户体验的改善,而受到商界和
媒体的热捧。
在公共服务领域,我认为,公民就是用户,“以人为本”就要是“用户至上”,政府也应该拿出同样的劲
头,来推动政务智能的建设。
正如我在《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一
书中所倡导的——
大数据不仅是技术、是思维方式,
更应当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是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性社会制
度。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都将面临与
深圳类似的课题。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区分,
结束了实施半个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当大量的移民、村民变成市民,政府所面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压力不言而喻。
届时,我也相信,大数据将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落地,成为政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呼唤公平
正义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工具。
人是财富创造的主体。
人口不应当被视作政府的负担,或者城市发展的成
本。
深圳正是因为给一批批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空间,才有今天的繁荣景象。
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再来看“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
话,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砰然心动呢?
说明
1. 2014年旧文重发。原标题《大数据下政府如何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当年,我还是写过不少正经
文章的,在大数据学界也有一席之地。
2.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思源”项目对深圳行的支持,感谢华傲数据公司CEO贾西贝先生、技术总监
刘杰义先生的介绍。
3.题图为中国电子第一街——深圳华强北。当年还
没有开始健身,看起来肉肉的。
更多:
点击下面链接,收听《罗辑思维》第76期节目《大国不能不识数》
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6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