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美教育反差早期孔融让梨育儿 |
分类: 小锟成长记录 |

“学生:1、既然梨子有大有小,家人为什么还要让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
学生:2、为什么一定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意吃谁去拿不就好了?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3、孔融这样分梨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兄弟都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4、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5、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6、我觉得孔融不诚实,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就该直说,讨巧的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应该勇于承认才对。
老师:要是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7: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就可以了。”
值得借鉴的地方:
1、某些时候,做事情前征得别人的同意和认可;
在讲述孔融让梨的时候不妨告诉孩子,首先给其他人时要问他们喜欢不喜欢吃,递给东西的那个时刻他们想不想要。比如我家孩子想给妹妹吃东西,妹妹一直摇头,这时不妨告知宝贝,妹妹现在不想吃,等到妹妹想吃的时候再给吧。当然或许有人会反问,难道每一件事情都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个运用是在适合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2、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机会是自己创造的;
这一点在这里表现无遗,这些孩子认为孔融把其他人表现的机会剥夺了。其实这个对于4岁的孩子来讲可能想不到这么深远,但是这里的争取机会去展示自己,这个理念个人认为非常好。我们不妨告诉孩子,任何事情或者机会都是自己去做和创造的,不能依靠别人去完成,这样才能成为独立、自强的孩子。
3、做事有原则有主张;
从美国孩子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反映出了做事情有原则的思想。这一点不论在西方教育还是东方教育中都是很值得肯定的一点,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原则,一定不要毫无底线的去做。从小培养一定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孩子也是一样的,就像他们耍脾气,父母不是每次都原谅他们的无理行为是一样的,告诉他们很多事情都是有原则的,触犯了就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4、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似乎这一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太相符合,我们都会比较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出于一些面子或者其它原因。但是西方这种比较直接的表达方式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妨在教育孩子时,适当的告诉他们其实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用转弯抹角。当然这种直接并不是没有理智的表达,我们所说的是让孩子明白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去说,不要说了半天别人都不知道想要表达的意思,那样就没有必要了。
5、公平的去对待任何事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孩子对公平的理解和看重,其实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大家都希望公平的去做任何事情。不妨在育儿这条路上,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公平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一种非常尊重的态度和做法,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不认同的一些地方:
1、学生对4岁的孔融用虚伪这个词去描绘,显然是不恰当的。对于一个4岁年纪的孩子来讲,他可能还不能理解“虚伪”这个词的意思。只是简单有这种想把好的给哥哥和弟弟的想法而已。因此我们在给孩子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一点不能包括。
2、这些美国孩子的年纪在8岁,他们的年龄相比较孔融来讲大了很多,知道的事情和了解的知识会比孔融更加丰富。因此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是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的。或许同样年纪的美国孩子不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3、对于4岁的孩子去讲做事原则恐怕有些不太合适,还是太早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需要父母的引导,对于做事的一些方式方法也是长期引导,随着年纪慢慢长大积累的结果。这一点我不能苟同。另外孔融其实不是不诚实,而是他单纯的想把梨子分给哥哥和弟弟而已,这里有点较真的意思。对于他们主张的谁吃谁去拿的思想,可能和我们的传统思想有些不太统一,让梨是出于一种礼貌,并没有过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