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古人间四月天

(2010-09-10 09:05:54)
标签:

文化

情感

随笔

小溪

分类: 我的随笔

  

http://s6/middle/621826d4t8fdd64281ee5&690

此图片来自博友“天石星云”博客,真诚至谢!

右一:徐志摩   右二:林徽因   右三:泰戈尔

    小序:前几日在博上读了博友“天石星云”的博文《读徐志摩年谱》,文字里有林徽因,梁思成,当然《读徐志摩年谱》免不了有林徽因的记载。七年前在一次笔会上,我的一位做教育杂志的作家朋友送给我一本《林徽因》,是她写的,这是一本传记文学,那清秀透骨的笔墨,把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描述得如彩云般美丽,林徽因这位绝色美女一生热爱古建筑专业,仿佛她的容貌与她的事业是两项平行的道路,是那样的对称,永不会交汇。然而,她却用生命与爱情诠释了“建筑”这个枯躁的字眼。我朋友的《林徽因》因为写得清丽而晓畅,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一版而再版。今天读了博友的《徐志摩年谱》,对林徽因这位传奇的美丽女性再一次有深深的感悟,对林徽因的知友金岳林的那两句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也有一种全新的解析,因此,极爱“万古人间四月天”这幅生命与爱情大写意的“山水笔墨画儿”。

  于是,就用新浪这一块宝地再将50多年前活着的林徽因跃然于我的笔下,与我的博友共欣赏“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纯美字意!

  感谢博友“天石星云”!

  感谢我的作家朋友清平女士!

 万古人间四月天

文/晓溪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建筑师林徽因去世后,她的好友金岳林教授与邓以蛰教授给她敬献的一对挽联,当年这对挽联在林徽因去世之后众多的挽联中,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林徽因生前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特殊的贡献,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是1955年的4月2日。

  这个日子再往前倒着数2天,也就是1955年的3月31日。夜深了,春雨贵如油,就那么一直在徽因的病房外淅淅沥沥地下着,林徽因累了,她很累,她想她应该躺下去好好地休息休息,护士轻轻地走到她的床边附下身去对徽因说,你想说什么?徽因的声音十分地微弱,但很清晰,她说,她想见梁思成,她有话要对他的丈夫说。护士说,很晚了,明天吧,我通知梁教授让他明天早上早点来看你!

 

  徽因记不起她想给思成说什么,她恨自已此时怎么如此糊涂起来了,平时那么好用的脑子现在竟然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哟,她看见了一个留着长长胡子的和谒的老人向她走过来,她欣喜地喊到:泰翁,你来了,我正想你呢!你看我正在读你的诗呢!她楞了一下突然想起来她要告诉思成什么了,那是她的爹爹林长民在她和思成到美国时写信告诫他们的话,那话她不但记在她的笔记本上,还一直刻印在她的脑子里呢:永远不要灰心,永远不要让消沉,颓废的情绪控制我们,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它的侵入--

 

  林徽因走了,她没有等到明天,没有告诉他的思成要说的话。当夜色一点点褪尽,曙光一点点透进病房时,当清新的晓风拂过白扬,纯洁的晨光照彻天宇时,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林徽因51岁。

 

  林徽因51岁离开这个世界,是命运女神对她的眷顾和厚爱么?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又激情,坦坦荡荡而又光明垒落。她一生爱美爱艺术,胜过爱自已的生命,51岁对于她这样一个透亮的人儿来说,告别这个世界似乎并不遗憾,因为,她在自已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全部的人生字典都写在她走过的明净畅亮的天空中。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怎么承受1957年的狂风暴雨?以她美丽而真切的情感,怎能面对1966年之后十年的粗俗与混浊不堪的环境?以她高傲纯洁的天性,怎能面对1966年的浊浪排空?

 

  相对于以后的岁月,1955年的初春,还只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开始日子。她走了,在这一年四月的清晨,她走了,一身的病痛再也不会将她折磨得不堪人世。尽管晨光熹微,东方只是在一抹鱼肚白中展开着明朗,如霜的空气里还有着重重的寒意,但后世人永不会忘记,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还没有脱离阴冷,乍暖还寒的北风时时扑面而来,但后世人的记忆里,永远有林徽因美丽安静的容颜,在岁月的长河里永注,她的生命定格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1920的初夏,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徐志摩在英国相遇,随后,徽因与志摩也开始熟悉,那时候林徽因才16岁,她梳着两条垂到腰际的粗粗的长辫子,徐志摩发现,就是这个小女孩儿,却极尽地能与他对话,他发现徽因读书很多,甚至有时从她的嘴里说出来的书名他徐志摩都没有读过,他们在一起谈作品,谈作家,她的话让他兴奋不已,徐志摩说林徽因不仅是外貌让他倾心,更在她的思维,她的见识让他痴迷,她对文艺作品的见识与理解都远远地超出了她的年龄。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写道:“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徐志摩在这里抒发了他对剑桥的深深的情感,也抒发了他爱恋中难忘的感情。他生平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爱恋一个人的痛苦与甜蜜,尽管当时他已经与他的妻子张幼仪结婚了六年。

 

  而林徽因多少年以后还认为自已在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听从了理智的声音,她理性地选择使自已的人生沉静而完美,她郑重地珍藏起了她与徐志摩的情感,对这份美好的感情永远地报以深情的凝视。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朋友间真诚纯洁的情谊,她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挚爱。

 

  从30年代初开始写新诗,林徽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响。她写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出那是对徐志摩《偶然》的应答之作,也是她自已心迹的坦陈:

 

        你舒展得像一湖水向着睛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林徽因与徐志摩,就象天空中运行的两颗行星,各自有各自的运行方向和轨迹,当他们在浩渺的星空中相遇时,深邃无垠的天际闪耀着美丽,璀璨的光亮。

 

  许多年过去了,梁思成以其开拓的成就被公认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专家,可他常常向朋友谈起,他最初的选择是因为林徽因。他说那时徽因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他说当时他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也许,他们最初的选择还带有一些年轻人特有的盲目,但他们事业的选择和爱情的选择由此结合在了一起,是那样的完美,于是,最初的选择也就是他们一生的选择,他们从未后悔过。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冤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此文一些字句来自我的作家朋友清平女士的《林徽因》,晓溪奉上真诚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