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丽江文化小溪衣食住行茶历史说古论今走南闯北 |
分类: 我的散文 |
http://s7/middle/621826d4t73493ed844a6&690
丽江茶文化的传说(上)
文/晓溪
草根名博“衣食住行”栏目新浪首页博乐推荐
说起丽江的茶,它是茶马古道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无论今人谁在探求悠远而古老的茶马古道文化,也离不开“茶”这个话题。它如此的深远,正在于它的初始开端就是因为千年古“茶”的缘故,才形成了古道上数个世纪繁华无尽近千种商品的周转。它视野里的精髓:即骡马驮着茶叶到它需要的地方进行集散地交易贸易商业往来。驮到那里那里就是一片热闹非凡的人群,那里就是茶庄茶店,喝茶人用的茶具是随身而带的,那种渊源就是“茶”。古道离不开“茶”,“茶”也离不开古道。
因此,日积月累,“茶”在古道上的位置使它形成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就有着广泛深远的意义。
茶马古道的“茶”响于国内外,特别是今天的丽江,已经做为古老的民族象征,使无数个国家和无数人想来看到东方的中国,古老悠远的传统之下历史的真实面貌,而这些人们只要一踏上这片美丽温和的热土,一碗茶水便与这里的山水结下不解的情缘。
做为最原始的商品。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谈到过关于丽江的茶文化,为什么我不说云南的茶,而只说丽江的茶,其实它们是同语而遇。大我的云南与小我的丽江是成正比的。丽江这座古老的城池在“茶”的话题上聚起了太多太长的故事,它也是茶马古道的象征和丽江人引以骄傲的话题。今天的丽江,只要你一驻足,便会看到引人注目的茶楼,茶社,茶庄,茶行……
导游会把你领进他们(她们)自已认为最好最便宜,让你喝得最过隐的“茶”地方。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说一说丽江今天的导游,他们(她们)决不是为了自已的一已私利去掏游客身上的钱,今天的丽江导游,除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她们)已把胸怀和气度放眼到整个丽江大的旅游事业,把南来北往的客人当作丽江的亲人来对待。
因而,今天的丽江整体旅游业已经托起了当地经济支柱的百分之九十,每一个导游的责任心与大我意识早已成为他们(她们)追求自我的具体表现,他们(她们)的目标是赢得每一位游客的心,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走近林立在丽江中心的茶社或者茶楼,你就走近了最远古的时代,至身于最深最浓的乡情乡音之中,感到自已就穿着美丽的莽袍,绣着金丝线的玉鞋,戴着高高的双耳帽,正在与你前面的人们对话,他们是古人,你也是古人,你就是他们的君王。你就坐在自已的家里欣赏着,品尝着各种各样“茶”色的鲜美,“茶”汤的韵味,情不自禁地说一声:人间胜似天堂,美哉!美哉!
这就是茶马古道数世纪的“茶”文化。
丽江是人间天堂,说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当你从那里走一遭归来后,便会深深地体验到这句话的实质。正是这样,丽江皆万物灵性伸展,处处显示着神秘与张扬氛围。也正是这种神秘的张扬,使丽江在云南色彩绚丽的多民族中间,更加有着自已独到的不同,在茶马古道数世纪的风云洗涤下,仍然如一朵艳美的花儿,开在古道之首,香在过往的人们心中。
丽江在云南南部亚热带丛林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厚绿的阔叶林,植被占了土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满眼皆是郁郁葱葱葳蕤的绿色,这里比世界上任何一处地方更易得到水的滋养,十分充润的潮湿让每一片儿树叶上随时滚落下水珠,而水珠的滴落也让土地每时每刻都保持着湿热。整个水绿的山川更加原始更加妩媚。丽江引来了外来的客人,对这片原始生态的绿钟情的无以伦比,最主要的还是“茶”。
在丘陵,在山川,在无数白、傣、纳西、苗、侗等,他们的家门口,数不尽的茶园,茶树随处可见,一片片的油绿色透过太阳的光芒,幽幽地散发着暗香,茶叶的肥厚使得茶树整个给人心灵的滋润,让人对它看不够爱不够,驻足不愿离去。大片的茶园使人心旷神怡。
在丽江,我知道了三道茶“先苦后甜,茶味人生”的生命与生命本身的多重体验。
“茶”把客人引入真正的精神世界,“茶”,教会客人对生命要给予关爱,对生灵要给予保护,对万事万物要有同情要有爱心。我更知道了什么是博大的胸怀,什么是奉献的精神,什么是一个人要为此奋斗奋发的事业,还有苦难,幸福……
“茶”在丽江数百年已深深镶嵌在这个民族的灵魂里,给人以精神天堂的居住慰籍。他们不同的饮茶习俗,就已经道出了他们各自的民族对人生各自理解的不同,那是极其深奥的,我知道,不是我们到此一游看一遍听一遍就能够完全理解的。在丽江的茶楼,杨天歌小姐除给我们表演了各种茶的饮法喝法之外,她还让我们看到了清代许廷勋的《普茶歌》。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她对于“茶”的精神与实质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
山川有灵气盘郁,不钟于人即于物。
茶山僻在西南夷,鸟吻毒茵苦轇轕。
味厚还卑日注丛,香清不数蒙阴窟。
始信到处有佳茗,岂必赵燕与吴越。
千枝峭倩蟠陈根,万树槎丫带余卉。
春雷震厉勾潮萌,夜雨沾濡叶争发。
绣臂蛮子头无巾,花裙夷妇脚不袜。
竞向山头采撷来,芦笙唱和声赞赞。
一摘嫩蕊含白毛,再摘细芽抽绿发。
三摘青黄杂揉登,便知粳稻参糖麦。
…………
满园茶树积年功,只与豪强作生活。
山中焙就来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
我量不能禁七碗,已觉馨香生齿舌。
…………
普洱茶是云贵滇域一带最名贵的茶,数世纪前就已誉满国内外,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商业贸易交易中为东方的中国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在茶马古道最初的通商中,它首当其冲是被外商们看中的东方茶宝。
《普茶歌》以其细腻传神的笔法,把普洱茶树的地理环境,如何采茶,以及加工烘焙,成茶之后喝下去的感觉无一例外地写了下来。读此诗,就象看到了种茶郎采茶女逼真的点种采撷。犹如闻到了炒制茶时的甘香清凉,喝到了一怀可口的普洱生津,那感觉只有亲口尝试之后才会有。
前面说到的普洱茶,在丽江今天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中,人们对于普洱是最钟爱的,这不但但是它的历史古老,还因为它的生津甘凉,退火消热,把汗去署。
“普洱茶”最显著的特性是白毫多,它属云南的大叶茶,银色光芒,灼灼生辉。叶片儿大却质地软,茎杆粗节间长,茶梢生长期长,发育旺盛。茶客喜欢它的原因有多种:第一是它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芒香类物质含量丰富。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第二是它内含生物碱,滋味醇厚。第三是它制成青茶之后后味甘甜清香可口,制成绿茶,汤色碧绿,浓香四溢,制成红茶,红红的茶汤鲜艳无比,沉香浓强,茶客见状茶欲猛增,有不喝此茶誓不还乡之想法。
茶马古道历史漫长,悠久而灿烂。普洱茶被洗涤的岁月拥为古道之“茶宝”,已经是极为的不易,也可想它随着日月的行走,在采栽及炒制的工序上有着与其它名茶众多的不同,泡制的方法方式上也有其深奥不凡的秘诀。因而,普洱的灿烂正在于此。
清代阮福对普洱的性情及特点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有《普洱茶记》文章,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酽,京师尤为重。它的特点是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为佳,茶消食,散寒、生津其解毒。它采摘加工的时间、方法在《普洱府志》中也有较为祥细的记载: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准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成团饼,打上号记。其叶之少放而嫩者名芽茶。
采于三四月间者名为小满茶。采于六七月间者名为谷花茶。大而紧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自古以来有很多讲究,头番采茶者必是十七八岁黄花姑娘,于雨前得茶。再采妇女皆可。头番茶炒制一般为四两重团茶。其入商贩之手,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颈黄而不卷者金月天。其团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气而不堪饮矣。
茶树似紫薇无皮,曲拳而高,叶尖而长,花白色,结实圆,匀如棕榈子,蒂似丁香,根如胡桃,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茂密,老树则稀多瘤如云物状,大者制成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甚坚。
《普洱府志》中的这段祥细记载,叙述的是普洱茶名贵品种的特点和栽种时的特点。
历史上的普洱茶,就是指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两地,(那时叫思普)出产的就是大叶种而质软制成的青毛茶,青毛茶还可压制成各种各样,规格不同的紧压茶,如:普洱沱茶,七子饼茶,团茶等。这次在丽江看到的普洱沱茶,七子饼茶具多,还有竹筒茶和拼装散茶等。
“女儿茶”是勐海的特产,“南糯白毫”也是。
“女儿茶”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春天采摘,采摘后的茶钱作为备嫁妆之用,故名称“女儿茶。”“南糯白毫”是茶中的珍品,产量很少,畅销海内外。早年间,这种珍贵的茶叶走港澳及南洋新加坡一带。
销往康藏,再往西北去走丝绸之路到印度的茶称作“边销茶”或是“蛮装茶。”它们的品种也很繁多,如:大叶绿叶茶,小叶绿叶茶,桔叶茶,长叶绿叶茶,花山大茶,冷远白茶。野生型的为无量山野茶。
在云南的镇沅县,据说这里种茶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有名的是出产云南八大名茶之一的“马邓茶。”(马邓是一个村名)。这种茶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耐泡,茶碱不油腻,并且茶水莹绿剔透,茶味香美,回味幽长。云南普洱县的花叶茶品种也属多类,大至有十几种。
墨江县的种茶历史更久远一些,碧溪的“须立茶”很有名气,开水泡后的第一道茶要倒掉,泡三至五道后,色味居佳。清代康熙年间,“须立茶”被列为贡品。墨江的“玉露茶”,也叫“云针茶”,是云南名茶,茶味也别具一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