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纵横】所谓“指甲痕”——杨杰

(2010-09-11 15:18:07)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术纵横

关于北镇区定瓷足跟处刻划痕的一点认识

杨杰

按:杨杰同学是河北师范大学2008级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谢飞先生。由于自己对与陶瓷的喜爱,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到窑址调查、采集标本,作了许多认真的比对和观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认识,这种首先从实物出发研究陶瓷器在学习和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暑期杨杰同学跟我们一起参加了定窑资料的整理,整理中所谓“指甲痕”引起了所有参与整理人员的兴趣,缘起是刘未学长在冮官屯窑进行调查的时候也发现大量这样的标本,所以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细致和深入的讨论。杨杰同学从标本的观察和统计出发提出了自己想法,很有参考价值。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还有待其它区资料的整理,对制瓷工艺的观察和探索也是十分必要的。

定窑北镇区的整理已接近尾声,北镇的发掘区域大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时期。根据目前资料可大致判断早期可到五代,晚期可下至金代。

北镇区出土的器物,早至五代,晚到金代,在底足处均有出现类似刻划的痕迹。其刻划痕深浅不一、数量、形状也各不相同。这种痕迹在碗盘等高度较低的圆器足跟处出现较多,而瓶、罐、壶等高度较高的器物则出现较少。

关于定瓷足跟处的刻划痕(图1),工艺大 师陈文增先生在其著作《定窑研究》,39页中将其称为“手掐痕”,并对其描述如下:

“手掐纹是修坯过程中留下的特征。一般情况下,修坯均在坯体缩水后开始进行。由于坯湿胎软,有几种可能:—是修坯过程中在轮盘上翻取仰卧时所遗;一种是当时验坯时留存。因定窑为湿坯施釉,故对修好的—批产品个别进行手掐以看干湿,手掐纹—船出现在产品外面下部,这种特征井非所有器皿都存在。”

1

为研究刻划痕的成因等,我首先于五代时期的代表探方BZT5中选取比例较大、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玉璧足大唇口碗底足若干,统计其中足跟、外壁有刻划痕的标本。

然后再于金代时期的代表探方BZT2中选取具有比例较大、典型时代特征的薄唇口斜曲腹圈足碗底足若干,统计其中足跟、外壁交接处有刻划痕的标本。

通过观察标本,现在谈一下肤浅的个人认识:

 

  关于早期瓷器上刻划痕性质:

 

  大部分早期瓷器上的刻划痕应为手指甲掐痕。通过观察标本发现,刻划痕的形状以弧状为多,直线状少。弧状痕迹大部分在0.6CM1.3CM之间,弧度不大,宽度0.1CM左右,这些都与手指甲痕迹特征较相符。出现刻划痕之处,基本无附着的泥屑等痕迹,也说明这不是刀具修坯时所留。

  少部分早期瓷器上的刻划痕应为锋利的刀具所遗留。因为此类刻划痕的形状呈现长直线状。长度1CM2CM之间,宽度0.2CM左右,这些特征都与指甲痕迹不相符。而与锋利刀具划痕特征类似。

 

  关于早晚期瓷器上刻划痕性质:

  晚期瓷器上的刻划痕兼有手指掐痕和刀具划痕。 因为晚期底足的刻划痕形状兼有直线状和弧状,二者宽度和长度有明显区别。弧状痕迹有对于早期瓷器刻划痕描述之相类特征,而直线状痕迹之处多附着的泥屑等修坯时遗留杂痕迹。

 

  关于出现刻划痕的工艺步骤:

 

  刻划痕的出现并非每个器物都必须具有的工艺步骤。我们从选取的标本来看,早期定窑具有刻划痕的底足数量约占标本总数的约五分之一稍弱。而晚期定窑具有刻划痕的底足数量约占总数的约五分之二稍强。这正说明的出现刻划痕的工艺过程绝非制瓷过程中必要的步骤,否则不会出现没有刻划痕的器物。

  由于早期玉璧足碗的刻划痕多数被白釉覆盖(施釉不到底者除外),因此可知早期刻划痕的出现大部分是在拉坯工序到施釉工序之间。少部玉璧足碗刻划痕间隙不见白釉覆盖,可知此类刻划痕的出现是在施釉之后。晚期圈足碗之刻划痕基本全被白釉覆盖,可知晚期刻划痕基本全出现于拉坯工序到施釉工序之间。

  刻划痕可大致分为两种。刻划痕中深度较大,较为明显的一般应出现于修坯之后、施釉之前的步骤。而深度较小,不甚明显的刻划痕则多应出现于修坯之前或修坯后刻花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知道修坯挖足的步骤定然会将刻划痕掩盖甚至消除。而从标本上看,大部分足跟之处的刻划痕都较深峻明显,边缘翘起的泥屑清晰可见,仅仅少部分外壁之处的刻划痕出现因为利坯而被刮除的现象,正说明了上述观点。

 

  关于刻划痕出现的原因:

 

 

定窑瓷器一般是湿胎施釉,我们从标本中可以看到,一些被白釉覆盖的刻划痕,打断了足墙和外壁的交接线,这说明这些刻划痕一定是在修足以后,施釉之前形成的。而这时出现较深的刻划痕,说明此时的胎体一定还保持在相对较大的湿度系数上。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推测如下:

  瓷器一部分刻划痕的出现与检测坯体干湿度而用手指甲掐捏或刀具刻划有关。众所周知,拉坯之后的坯体要经过阴干或者晾晒到一定的湿度才可以进行修坯。而检验湿度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窑工使用手指掐和刀具刻划来验坯。晚期瓷器底足足跟、外壁处深度较浅的刻划痕应大多由此产生。

  一部分刻划痕的出现也与检测坯体干湿度而用手指甲掐捏或刀具刻划有关。但不是在修坯之前而是在修坯之后,施釉之前。早期瓷器那些刻划痕较深的,大多出现在底足足跟的痕迹则应多出于此。

  一少部分部分刻划痕出现与抓取瓷器相关。从标本看,晚期瓷器底足的刻划痕数量较多,分布较分散。如果是验坯所致,则在修坯之前检验一次,施釉之前再检验一次足矣。而出现较多较分散的刻划痕显然与此情况不符。且从刻划痕在足跟的分布情况看,某些刻划痕明显符合的抓取瓷器时的手指分布的人体工程学。

  极少部分刻划痕则极有可能是修坯不细而遗留的跳刀痕迹。在标本中,绝大部分的刻划痕的方向都与拉坯痕迹方向有夹角,甚至有些近乎垂直,这符合前面两种成因分析。早期定窑中此现象较多。在后期的部分底足中,我观察到一些刻划痕与修坯的方向近乎平行,且周围粘有少量胎体泥屑。这些痕迹显然与修坯遗留的痕迹类似。

  以上四种推测辅助印证了前面关于刻划痕性质和工艺步骤推测的可行性。

 

  关于早期、晚期瓷器刻划痕多寡不同的成因:

 

  早期玉璧足瓷器的刻划痕数量较少,带有刻划痕的瓷片占标本总数比例也较少。晚期圈足瓷器的刻划痕数量增加,所占比例也提高。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应有以下三点:

  早期刻划痕多为验坯干湿度所遗留痕迹,抓取器物的遗留痕迹较少。前面我们说过验坯一般只需要一次到两次。因此此类的刻划痕才以一个居多,少部分有二至三个,基本不见超过四个的痕迹,且大部分刻划痕均分布于底足的一侧,仅有少部分刻划痕分布于底足的两侧。这些特征都基本符合验坯痕迹的特征。

  晚期的刻划痕不仅有验坯痕迹,还有抓取痕迹和少部分跳刀瑕疵痕迹。我们知道抓取器物进行蘸釉之类的操作时至少要使用食指和中指扣住底足,刻划痕就至少要两个,而且不会只分布足跟一侧。因此此类刻划痕才分布比较分散,数量多在三个以上,且刻划痕的深浅和长度不一,底足和外壁均有分布。

  由于早期的瓷器多以素面为主,不需要刻划之类的装饰过程,所以窑工接触瓷器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不需要大量的抓取过程,留在瓷器上的痕迹自然较少,况且早期器物圈足处胎体较厚,即使抓取器物,也未必能留下痕迹。而后期的刻划装饰技法需要窑工多次接触瓷器,自然留下的抓取痕就稍多,而且由于后期瓷器胎体较薄、多了一道刻划工艺过程,就对胎体的干湿程度要求更高,这可能就需要进行多次的验坯体干湿度的操作。再加上刻划时需要进行多次补水操作,补水的过程中就容易带上泥屑,消除泥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留下刀痕。这些都增加了后期瓷器刻划痕的数量。

  总体来说,刻划痕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一个由深至浅,由少到多,由成因单一到成因复杂的发展脉络。

 

以上是我对刻划痕的肤浅认识。由此我想到几个不成熟的问题,要请教各位看官:

    定窑窑工对于检测坯体干湿程度的方式,为什么不使用其他诸如敲击胎体听声音的办法来解决呢?

    从大量标本中可以看到,定窑的精细之作,如早期修足平滑,釉色莹润的宽度较大的玉璧足碗底足;如北宋中期光可鉴人的黑釉圈足小碗,出现刻划痕的很少。这当如何解释。北镇区定窑应是民窑性质,窑工为高档用瓷而使用较高的精细度来提高产品质量,这个解释不知是否合理。如果上述解释成立的话,那么为什么一些胎质较粗,胎色灰黄,釉色灰白的白瓷反而少有刻划痕呢?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定窑瓷器中瓶、罐、壶等立件瓷器底足出现刻划痕也很少,这是否由于对其加工工艺较精细而减少了刻划痕的存在呢?我们还知道瓶、罐类立件瓷器是分段制作的,刻划痕是否存在于瓶、罐类内部呢?

    早期定窑的风格受到耀州窑的影响,黄堡耀州窑的一些瓷器的底足也出现了类似刻划痕的情况,这是否与定窑的形成原因类似呢?

    这是否和北镇区的民窑性质有关,民窑性质的窑场,才会在生产中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有有不同窑工使用略有不同的制作手法。

 

由于仅仅选取北镇区碗类瓷器,造型较为单一,以致不能涵盖更多造型,不能将更多装饰技法的瓷器加以囊括,而且选取标本数量有限,再加上个人认识的肤浅,粗陋之言难免有失偏颇,忘大家给予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北京大学高美京同学和李鑫同学在整理期间的帮助,一起讨论问题的过程使我受益匪浅。

 

声明,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定窑考古队意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