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纵横】定窑的涩圈叠烧瓷器——夏然蔚

(2010-08-30 00:26:03)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术纵横

定窑的涩圈叠烧瓷器

夏然蔚

按:这是一篇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想法,细致观察标本,搜集相关材料完成的学术小文章。作者夏然蔚同学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考古专业,正打算考秦大树先生陶瓷考古方向的研究生。她是一位真正对陶瓷有一种神圣的热爱的姑娘,对任何一点“细枝末节”都饶有兴致、紧握不放,虽然还没有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但其学术的素养和认真的态度从这篇博文可见一斑。另外作为整理工作队的成员,也是最勤奋的队员之一,定窑整理工作的进展,有她不容置疑的一份力量,谨在这里致谢。另申明,本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引用。

涩圈叠烧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装烧工艺。涩圈是指将器物内底刮掉一圈釉,形成一圈没有釉的圆环。装烧时,上面器物的圈足落在涩圈处,瓷坯间不用垫具间隔,大概十件坯件相叠,再装入筒形匣钵,入窑烧造。涩圈叠烧的器物内底心有釉,但内底留下一圈无釉的圆环。

 

 

涩圈叠烧法广泛应用于金元时期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等。以耀州窑为例,西夏陵园遗址出土过数百件耀州窑青瓷盘,皆为涩圈叠烧,国外博物馆藏有“大定二年”(1162年)款耀州窑刻花碗。至迟到南宋晚期,涩圈叠烧法也被景德镇等南方窑厂采用,江西南昌绍定五年(1232年)墓出土的青白瓷碗就采用了此工艺。涩圈叠烧技术的产生可能和金、元时期社会对瓷器的大量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相对简易技术的流行正是适应了扩大瓷器生产的需要。 

 

定窑作为宋金时期北方重要的窑厂,也曾使用过涩圈叠烧工艺。早在定窑晚唐五代地层中就发现过涩圈叠烧器物,但是数量极少。金代地层出土的涩圈叠烧器物增多,主要以灰白釉、黑釉器物为主,也有少量的白釉瓷器。以T2为例说明,其为金代地层,本层出土器物种类较丰富,最大量的是碗盘,以白釉瓷器为主,也有灰白釉、黑釉和化妆白瓷。T2选取标本?件,其中涩圈叠烧器物14件,附表如下:

 

由此可见,金代定窑的涩圈器物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要以碗、盘类日常生活用具为主;第二,釉色种类较多,有白釉、灰白釉、黑釉、酱釉和化妆白瓷等,灰白釉和黑釉器物采用涩圈叠烧的比例较高,细白瓷类只有直口碗(M型碗)一类较多地使用涩圈叠烧法;第三,器物以细瓷类为主,胎质较细密,胎土淘洗匀净,除细白瓷类外,胎土和覆烧细白瓷类器物不同,一般呈灰色;第四,相对于覆烧器物,涩圈叠烧器物器形较大,胎体较厚,且以侈口、直口类器形为主,而这类器形恰恰不太适合覆烧工艺

 

诚然,在考察金元时期定窑的涩圈叠烧器物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但是,定窑采用涩圈叠烧工艺的原因应该从多种角度考察。笔者试图从器形、器物用途和市场定位、窑位和产量等方面加以解释。第一,从器形考察。定窑的涩圈叠烧器物多为胎壁较厚的大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窑覆烧器物器形的不足。众所周知,支圈覆烧技术要求器物坯体轻薄,圈足较矮,纵观金代定窑出土的细白瓷,器物轻薄,圈足很矮,碗盘类以敞口、侈口为多。而正烧器物胎体厚重,圈足较高,器形也较大。器类以敞口、侈口和直口为多。需要注意的是,涩圈叠烧的细白瓷类几乎都为直口碗,这类碗碗腹较深,采用涩圈叠烧法,可能因为这类器物不便覆烧。第二,采用涩圈叠烧技术的器物以灰白釉为大宗,这类器物广泛存在于定窑金代地层中。此类器物一般以拉坯成形,几乎均为碗、盘类,胎呈灰色,胎土淘洗纯净,胎质较为紧致。灰白釉虽然属于细瓷的范畴但与定窑覆烧的细白瓷有明显区别,可能是专门烧造的一个品种。可能是考虑到覆烧的器壁较薄的细白瓷无法完全满足北方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定窑专门生产了这类器壁较厚、器形较大的灰白釉碗、盘。定窑同时生产覆烧、涩圈叠烧等多种类型器物说明金代市场需求多样性,定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满足不同要求的商品,也从侧面说明了定窑窑厂的成熟。第三,可能和窑位有关。或许由于气氛或温度的原因某些窑位不太适合覆烧器物,为了避免浪费窑位,就可以烧造一些胎壁较厚的正烧器物。而采用涩圈叠烧法显然要比使用匣钵单烧法节省成本。

 

 

以上是我对定窑涩圈叠烧的一些疏浅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