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足、玉璧足与圈足

标签:
小谈学术 |
分类: 学术纵横 |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218500100f6ki.html
关于唐五代定窑瓷碗的演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出自以下两篇文献:
冯先铭《中国陶瓷·定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定窑烧瓷历史”一节:
从多次调查窑址与小面积发掘所获得的瓷器及标本分析,可以确定曲阳涧磁村烧瓷创始于唐,因为发掘品及窑址之中遗留大量唐代器物残件。早期有平底碗,外部施黄釉,里部施白釉,胎质较粗,呈灰色,胎釉之间敷有一层化妆土;这类碗与山西浑源、安徽淮南寿州窑所出唐碗具有类似特征,这是曲阳涧磁村唐代瓷器的早期形式。比这种平底碗时代稍晚的是白釉碗,碗身多作45度斜出,碗身较浅没有弧度,宽圈足形如玉璧,一般称为玉璧底,胎较白而薄,里外施釉;这类碗具有唐代典型样式,在各地唐代瓷窑遗址之中普遍可以见到。比这种碗时代稍晚一些,碗身略有弧度,口部外面凸起圆边,形如嘴唇,一般称为唇口碗,圈足也为玉璧底,这类碗的相对烧造时间是唐代后期。唇口碗五代时仍继续沿用,唇口较唐代薄,宽度较窄,圈足也明显比唐代窄。
李辉柄、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考古》1987年12期,“定窑的历史与分期”一节:
在北方的初唐墓中,常常出土一种平底、器内底心留有三个支钉烧痕的碗,可以断定它们是用三岔形支钉烧法烧成的,而其中一部分又与定窑的产品极为相似。因此,定窑采用三岔形支钉烧法的时间当不晚于初唐时期。这是其烧制的器物以碗为主,胎质粗糙,往往在施釉之前先要施加一层白色的化妆土。釉色以黄绿釉及褐绿釉居多。
晚唐五代是定窑从烧制青瓷转变到烧制白瓷的重要时期。……器形一部分模仿邢窑,烧制的玉璧形底碗,在造型、釉色上与邢窑大体相同。有的碗口翻卷形成一条凸起的带状口唇,有的较宽,有的较窄,由于在成形时是将碗口翻折过来粘合的,所以从碗口沿截面看就形成一个圆孔,这类碗有璧形底和宽圈足两种。另一部分器皿的造型,是模仿当时盛行的金银器皿并结合瓷器的特点创造出来的,如各种碗、盘、杯等。一般胎体较薄,多采用花口、起稜、压边的作法。
二文观点比较接近,所倡导的演变序列大致为:
青釉——白釉
饼足——玉璧足——圈足
定窑遗址所见早期瓷碗/盘有如下数种:
A青黄釉饼足
B外青黄釉内白釉饼足
C白釉饼足
D白釉玉璧足
E白釉宽圈足
F白釉窄圈足
其中,A、B、C胎质较灰且粗糙、施加化妆土,D、E、F胎质较白细腻、直接施釉。
根据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65年8期所披露的资料,在北镇村附近试掘的探方,地层被分为晚唐层、五代层和北宋层。在晚唐层中,外青黄釉内白釉饼足碗、白釉玉璧足碗和白釉宽圈足碗同出。这种情况在本年度的发掘中也同样存在。由此,前述青釉——白釉,饼足——玉璧足——圈足这样的发展序列至多可以理解为一种长时段下的逻辑序列。鉴于各种类型粗精有别的产品在某一时段内共同存在的事实,不宜强调它们之间的单线条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