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庆前:我这一生想走的路

(2014-06-30 09:33:47)
标签:

情感

分类: 素心
吴庆前:我这一生想走的路

以大道为志向,以经学为根基,以孔子生平为指引,以中和圆通为行持,展开礼乐复兴和家庭教育的志业。

1.大道是华夏文明的归旨。《论语》曰志于道,战国之前,大道圆融未分,孔子、老子都是志于道者(《论语》中字仅出现在“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句,字则有89见)。战国之后大道为天下裂,百家蜂起,相斥相轻,各得大道之一隅。庆前亦愿以“志于道者”自勉,不以一家而排异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的最终落实体现为大同社会。大同即太和,即各得其所、和而不同,或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同社会不应被斥为幻想,而应是我们的愿景,幻想虚无缥缈,而愿景是心之大愿,念兹行兹。只要群生未遂其性、万物未得其所,庆前就愿虔诚地守望着。

2.经学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经以载道,经学是史、子、集学的根基处,是圆融未分之大道的承载者。然经学所敞开的生活世界并非大道的干枯的骨架,而是道寓于器、道不离艺的完整丰满的生活世界。而民国以来,在破旧维新的思潮中,经学沦为罪魁,凋敝已久。庆前愿为经学的守护者之一,以经学为根,逐渐融汇佛道百家乃至四部之学。

庆前习经学,以立足注疏、注重师承为学法。注疏为本,在注疏基础上做经典的集注是最踏实也最精深的读经法门。师承为贵,注重经典的传承谱系往往易得入门之钥,然亦不可排贬别家师法。而以经以载道、经以济世为心法,经以载道,则经学不只是小学和文献学,而是承载着道义的价值源泉。经以济世,则经学又不只是虚学、不只是纯学术,而是呈現着古圣先贤以其生命境界所开辟出来的生活方式、生命世界,足为前世万代借鉴和损益。

愿有朝一日,能在高校重建经学所或经学科,乃至经学大学。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重建经教: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春秋教。

3.孔子是华夏人格的榜样。孔子删述六经,庆前亦愿以六经为根,涵养道义。孔子传扬六艺,庆前亦愿探索礼乐(文艺)、射御(武艺)、书数(技艺)在当代的发用方式,探索吾师楼先生所倡导的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生命境界。孔子学无常师,庆前亦愿海纳百川。孔子半百前,虽当过乘田、委吏,但终以开设私学为要,而五十岁后便带着弟子行道天下。庆前五十岁前亦愿到高校(礼学中心、经学所或教育机构,尤其是家教机构)任职,以经学、礼学和家庭教育为主攻,寻找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五十岁后,庆前亦愿從事私學,并与愿意一起共事的弟子或同道奔走天下,从事礼乐和家教道业。君子群而不党,神圣的事业往往需要一个同道群体同心协力来完成。然而,修、学终究不离,知行毕竟为一。

民国之后的诽谤圣贤使得当今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人格榜样,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圣贤之生平亦所知甚少,岂如《圣经》故事在西方人中家喻户晓?庆前一直在搜集孔子传记资料,愿以今后40年的求索和体认写出一本直契圣心、可信可爱、深入浅出、老少咸宜的孔子传。

4.中和是华夏德行的气象。中为中庸中道、大中至正,和为和睦和谐、和而不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庆前愿以中和圆通为修持之法,中为处事之中正(不偏不倚、公道公义),和为待人之平和(怀抱同情的理解、温情与敬意),圆为圆融自在、随处是道场,通为道通为一、万事万物相通达。中和圆通,是以不落两端,本末兼备(道德为本、名利为末)、体用一如、道器不离(凡形而下者谓之器,如物质、制度等)、道艺(文艺、武艺、技艺)无间、天人相合、物我感通、性命双修(养性与炼身)、内外交养(外为外在威仪,视听言动、行住坐卧等)、上下相彻(下学人伦日用,上达天道性命)、情理交融(情怀与天理)、知行合一(体道与行道)。

5.礼乐是华夏文明的特质。西方文明由巫术时代进入宗教时代,华夏文明由巫术时代进入礼乐时代,华夏文明以礼乐代宗教。礼乐文明下学日用伦常,上达天道性命,既是华夏文明的信仰方式,也是华夏文明的生活方式。而民国以来,礼坏乐崩,华夏民族信仰失落,也逐渐忘却了许多美好的生活方式。而圣贤化人, 尤其是涵化大多数民众,往往不是通过带每一个人读艰深的经书,而是通过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礼俗的熏陶,习与性成、润物无声、化民成俗。因此礼乐的复兴、生活方式的重建,无疑也是当下中国的当务之急。

庆前总结古圣先贤之意,斗胆将礼学内容分为日常礼仪(视听言动、行住坐卧)、人生礼事(冠昏丧祭等生命重大阶段的仪式)、地方礼俗(包括节日礼俗)和国家礼制(德礼为主,刑政为辅)。庆前此生当以日常礼仪、人生礼事和地方礼俗的传扬为主,而国家礼制方面,则宜守先以待后(但德礼与行政的主辅流变不可不先察)。日常礼仪、人生礼事和地方礼俗等都不能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应时刻流动着华夏礼学的根本精神,即:报本反始(对天地先祖君师等生命本源的敬畏和感恩)、敦伦尽分(人人尽伦尽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礼乐弘扬需要道场,除了以高校为道场,私塾、书院、祠堂、文庙亦皆为道场,家庭更是道场。然在城市中,亦有创建礼乐馆之必要,庆前日后拟注册公益的礼乐馆,展开日常礼仪、人生礼事和地方礼俗的弘化。礼乐人才急缺,庆前亦可在礼乐馆中开设私学、招收弟子(与高校招生不同,须行拜师礼,两种收徒方式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不好为人师,而愿青出于蓝,祈与同道共传礼乐。

6.家庭是华夏文明最大的道场。天地间何处不是道场,然家庭是华夏文明最大的道场,华夏文明对家庭、家道、家风、家教之重视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相当罕见的。家和万事兴,家齐而后国治,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父义母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的影响更巨。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以人之幼时,日在母侧,其熏陶性情者,母亲为多,文、武、周公、孔、孟,皆资于贤母良多。有贤母则有贤子女,有贤子女则社会有贤人、成家有贤父母,贤父母又可钧陶贤子女,如此良善相袭,世有贤子孙。是以世之治乱、家之兴衰,常系于女教之昌荣与否。女子能孝友温恭,则宜家。能辅助丈夫,令其德业日进、过愆日减,则宜室。能宜家宜室,则儿女相观而化,均成贤善。是以治国平天下之功,一半操持在女子手里。注目当今中国,所谓“家教”已沦为语数英之补课,而女教尤为不昌,岌岌危矣。庆前关注家教,愿以女教母教和蒙以养正为核心,展开家礼、家范、家谱、宗祠等研究,梳理相关经典,并关注家庭文化的现状和走势。尽心照顾好我的亲人,亦老人之老、幼人之幼。

吾道非二,一以贯之,礼乐与家教紧密关联,又皆以大道、经学和圣贤心路为根基。以上愿景或许过于弘阔,然亦可立我大本、定我规模,而后笃实为之,此生做得一分是一分。未竟之业,自有后来者。

人世间苦难重重,我所不愿卒睹的事、我所愿意助济的人有如沙数,未尝不痛彻我心。然我有的天命、有我的本职、有我的机缘、有我最擅长做的事、有我最适合奉身的领域,我愿尽心做好它,再随缘面对其他事。虽只尽我本分,而或许能间接受惠的人亦多矣,万物本一体,千丝万缕相关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