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语轩经验分享

(2014-05-11 14:54:11)
分类: 社团活动

                                     知语轩经验分享       

时间:2014-4-26 

地点:理科五号楼三楼大厅

参与人员:知语轩指导老师张健及社团学生(南京北京两地)十人左右  耕读社李明博、吴庆前、汪亮、王维、兰漪涟、覃琳

 

    南京知语轩青年成长会所 [1] 几位师友来到北京,明博师兄邀请带队的张健老师(知语轩指导老师)及其学生与耕读社社员分享他们办社团的经验。

 

一、张老师分享社团经验

    知语轩的定位。2004年最初以传统文化社团身份成立,2009年成立知语轩后,不再是一个学生社团,而是一个连接学校社团与社会的公共平台。知语轩拥有自己的公司,为社团公益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以往的很多活动多为财务而掣肘——也是毕业社员进入社会的一个缓冲带,社员可在公司实习或者一起创业,使社团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前有一个适应过程,不致在社会的大染缸里迅速被吞没。

 

    知语轩三条成功经验。十年的摸索,张老师坦言经历更多的是失败。

1团体共学。社团成员有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有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儒释道都学,重点在“发心”。 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平等、自觉地学习,自主地成长起来,这是社团成功维持的重要起点。

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多个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有跟踪陪伴的老师。团体共学从大学二年级学生开始,大一新生刚入大学尚处于自由摸索期,社团重在引导他们接触并了解传统文化,感受社团温暖的氛围。

学习形式以实践为主,学术讨论占次要地位。学术的讨论容易激发人的分别心,引发争论和分歧。社团中很多是传统文化的初学者,以广泛培养为主,而非展开学术钻研。重在营造氛围,让大家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团体共学强调发心。

知语轩成员有十项必学能力:茶道(懂茶、会品茶)、琴艺、健身知识(如太极拳、八段锦、武术、瑜伽等)、养生保健知识(中医饮食、营养等)、必须参加一次团体长途旅行、必须经历一周的共同学习、画画(张老师是绘画出身)、儒释道三家中的经典必须有一本熟读、书法、唱歌(张:敢唱歌的人不容易固执)这十项能力作为传统文化学习者的基本素养提出来,重在为社员打开一个窗口,并不要求有太深的了解。技能的培养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团队的温暖和凝聚力,通过技艺的学习使青年人的活力与热情兴发出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立于礼之前需要兴发和感动。人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人是一个全面的人,不是单一化的。

团队培养以本科生为主。张老师发现硕博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容易带入团队进行培养,或者说根本不接受培养,表面上对你彬彬有礼,内在不认同你,“冷漠的杀手”。(这一点和北大的情况不太一样,北大从外校考进来的研究生是耕读社重点发展对象。他们怀揣着北大的理想主义而来,在耕读社里找到失落于校园的北大精神。)本科生年轻活泼,有很多特别的想法,社团要以足够的空间去容纳他们的活泼。同时也促使老社员能主动去适应,反应灵敏、与时俱进,绝不能以高姿态站在新社员面前。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是非常谦卑的。

2传承。社团基本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承。不同年级间的纵向引导,团体活动由低年级学生来组织,邀请高年级的、有经验的学长姐进行指导(耕读社也有这样的做事传统,现在似乎断了),在校生与毕业后进入社会的老社员交流分享也很多。知语轩在南京有一个固定的点,成为毕业生回校休息、汲取正能量的场所(非常难得),表明知语轩有凝聚力、有力量,有利于在校生与毕业社员的定期交流,彼此传递能量。社长的培养也是社团价值传承的重点。有专门针对社长的培养方案,一系列的锻炼和训练。对于社团内的核心骨干,张老师一个个亲自雕刻。

3、人员的深造与再培养。

 社员的再培养这一工作对人的要求很高,因为面对活生生的个人,你自身的智慧、心态、能力、发心等直接制约你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做文化工作、文化产业或企业,你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只能做到什么程度。核心骨干,张健老师一个个亲自雕琢。知语轩会把核心骨干带到北京拉练、开阔视野和见识,先去最偏远的地方比如龙泉寺、七宝阁书院,然后再来北大清华高校看一看,有时候连续徒步两三个小时。知语轩在国内已经开辟了好几条拉练路线。

人员的培养经过一层层历练之后还不够,有可能会出现“最后的背叛者”。最高的权力需要制约,否则会独揽大权在社团内制造排斥。为防范一人掌握大权不受防范的情况,知语轩成立了“学长会”,牵制最高权力。

社团的价值理念不能只是存在一两个人身上,至少要有七八个人都理解认同。社团必须成功地培养一群人,一群人至少要有九个,而不是一个人。

人员的再培养仍然是社团工作的难点,还有很多需要去摸索。

 

二、耕读社遇到的问题和当务之急

耕读社最高决策层理事会内部出现重大分歧,就个人信仰与社团旗帜问题争论了大半个学期,耗费了社团精气。张老师说,假如耕读社明天就要面临解体,你们会怎么办?想尽办法凝聚社团的生气与活力。张老师认为这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工作。相比之下,理事会的分歧都是小事。(非常认同)耕读社现在还处于汇聚元气的发展阶段,不能把精力放在无意义的争论上。建议不要解散理事会,理事会不能干预社长的工作,但可以开展募捐工作。

等耕读社元气汇足了,凝聚起一团气了,就会有其他问题需要解决了。团队管理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这都后续需要学习的。耕读社现在面临的还是小问题,没遇到太难的事。

 

三、张老师对我们的期盼

社团的发展会有高峰和低谷,这些都是必经的。像耕读社这样的社团,有很多人在关注你们,对你们充满了期待,张老师希望社团健康、茁壮地成长下去。现在社团需要重点抓两件事:关注新社员的成长,为社团培养后备力量,然后在已经进入社会的社员与在校社员间建立起联系。

希望我们把做助他利他工作的荣誉感升起来。我们占有这个利他的位置来为别人服务是很荣幸的,值得珍惜的,百万两黄金换不了为他人服务的位置。在北大培养一个人相当于在地方院校培养五六个人,甚至还不止。这是多么大的功德。怀着一颗“功德心”“责任心”“感恩心”来做事、为他人服务。

我们在做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有很多看不见的菩萨在默默地支持我们,比如北大十佳社团的评选,耕读社能入选可能就是一个认可耕读社价值理念的老师的一声赞成带来的。“人在做,天在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补充一些具体的社团工作的经验:

“福利公益化”会激化众生的贪欲,建议社团不要免费做很多事,比如外出旅行要自己掏腰包,但是社团可以搭平台。

 

 

QL:很感激张老师能带着学生与我们分享知语轩的经验,尤其是在社团当下的这个低谷时期,老师的经验分享和建议带来了很多启发。好像是上天有意要推助耕读社一把。新社员的接引和培养,以及毕业社员的联系这两块工作非常重要。另外就是我们的修学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学的内容中多融入一些艺的成分,以艺臻道,营造更有生气活力的社团氛围。知语轩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身处北大的耕读社与知语轩又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组织者的时间投入、社员培养目标、北大本硕博的状况),耕读社的发展和修学体系设计需要考虑这些特殊性。



[1] 知语轩,古人有云:借问知己何处有,此语遥指林中轩。知语轩理念: 让成长传递,让生命花开。

知语轩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成长平台。知语轩通过整合广泛资源,让参与者得到成长。让学生通过知语轩的平台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认知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观念、有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时代青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