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交流营第一辑:孤独
(2014-02-10 23:18:23)分类: 演讲交流营 |
演讲交流营第一辑
✲话题:孤独
✲地点:图书馆205
✲参加人员:LJ、LMB、WW、YYH、XJX
✲记录:XJX
ஐWW
孤独是经常被提到的话题。他想给他要讲的孤独划定一个范畴——不是一个人呆着,而是一种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不能被他人理解的孤独。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人会采取各种办法去排除。但是后来发现,面对自己时这种孤独并没有消失,这是一种必然。
一次讲座中讲座的老师用哲学论证了人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被理解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生活的材料和方式,都不一样。既然孤独必然存在,我们就要坚强地面对。就像一棵松树,临风而威。
最后用梁启超的一句话作结——磊磊落落独来独往、大丈夫之行也,大丈夫之志也。
问题:当你孤独时,你是怎么走出来的?
就是明白了它的必然性,面对它。
ஐLJ
这个词接触的时间不长。被理解的感觉是什么样?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联通——这种状态非常好。我觉得孤独感有性别上的差异,女生可能更会排遣。
人一般有三种方式来处理孤独——第一种是逃避,让自己很忙;第二种是寻求解脱之道,如信仰,或者是爱,在那之中被理解的感受更强烈,让人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真;第三种是享受,这一般是哲人的态度,达到内心的自由。
其实上帝造人时,已经留有了缺失。
问题:这三种状态能否转移?
相信可以。逃避不可能永远持续,只能是暂时忽略那种孤独感。人终究会意识到自己的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这要靠机缘,能不能遇到根本的解决之道。
ஐXJX
在本科的四年,结结实实地“享受”了四年的孤独。那时候感觉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精神与身体,是隔开的。但是那种孤独,其实有一种饱满的、充实的感觉,是一种积极的孤独,所以是“享受”。
孤独是一种很本真的状态,从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起,这种感觉就会一直存在。想起一个比喻——人心像个久未住人的房子,从外表看来平静如常,而当你打开门窗、让阳光进来,势必看到尘土飞扬。孤独的时候就是在面对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就是在打扫房子。在这之后,看到的会是整洁、明媚。所以我想起老师叮嘱我念佛,就是让打扫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相处,也才能跟外界更好地沟通。
ஐLMB
孤独首先是一种感觉。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有一种深沉的黑暗,会思考生命的方向、意义,有的人寻找到黎明,有的人沉了下去。孤独是因为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取决于彼此能不能理解共同的东西。当你越来越理解人和人的共同处、越来越理解人和人的差异,就越能正视孤独。孤独是成长的必然,在这过程中可以明白生命的本质。
影响孤独的两个因素:
外在——社会关系。孤独很大程度上和人的社会关系有关。(社科院之例)
当内心的气质与外界不能相合,会产生深刻的孤独感。这时会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不断产生追问,寻求答案。如自己的例子,曾经很孤独,找不到意义,后来一位好友的提醒——在自己前面树立一块板子、后面树立一块板子,只立定当前(让我又想起了导师的话——未来不迎,迎过即放,也就是活在当下。),这就是生活。用什么状态去生活最重要。这种气质本质上是一种向往。当遇到一种理念的激发,也许会找到向往已久的境界、状态。(第二种不记得了。)
人生中必然出现孤独,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对待答案的态度最重要。在黑暗中等待,不是沉沦。
几点演讲的要素:
1、事先的准备要充分,多准备一些。如果是五分钟,就准备七分钟的内容。准备的内容要模块化,要随时能组合;如果是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的话,一定要把握准时间,因为少了一环就很不连贯。如果很正式的演讲,还提前要去看演讲的场所,否则会心慌。面对新的环境,站在上面想象一下坐满人的情景。
2、在正式演讲时要以情动人、以理动人,将两者相结合。要学会列提纲,并能穿插入“诗一样的语言”。要训练逻辑、条理,还要有情感。
3、身体语言。不一定是要看人,一定看人眼睛的话,自己和被看者都会不自在。所以看人不是真正地看,而是“环视”,给人造成交流的“错觉”。
点评:
总体的问题是:紧张、声音发抖;手势给人距离感;口头禅;忘词儿时可以跳过去,不要让人看出来;有情绪可以,但是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情绪是用来感染观众的,不是干扰自己的;还有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