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希:十年耕读交流会结行
(2014-02-10 21:09:53)| 分类: 社团活动 |
十年耕读交流会结行
主题:我与耕读的相遇·十年回眸
时间:2012年11月26日
地点:未名湖畔一体三层
参会人员:
耕读老社员:JHF、MXL、WZY、WL、LL、XGK、QR、LZ
耕读现成员
清晨破晓,大家就忙活开了。燕华提了水瓶去泡茶;我去打印;庆前兄、汪亮兄、少伟、芸鑫等理事在接老师和老社员。到了一体三层,见伟玉、静舒、阿媛、怿培等在布置现场;珠臣带了社衫来,去楼下引宾;精美的十周年纪念刊印好在桌上;张琳和明博兄在接待来宾。一体的两位老师也笑脸相迎,随时给大家提供帮助。
九点左右人陆陆续续来了,好多生面孔,不知如何称呼,只能让老的们招架了。我们边做些准备工作,边被老社员们久别重逢的喜悦感染着。
(一)开始
九点二十左右交流会正式开始。第一项,按照惯例,大家齐读《大学》首章两遍,卞恒沁师兄带读。第二项,明博兄给大家介绍到场的老师、老社员和其他社团的朋友,并简要点出此次交流会的主旨,也是策划案中提到的——
“借耕读社成立十周年之机,通过老社员的回忆与讲述,为现在的社员提供了解社团过去各个方面的机会,追怀往日之耕读;通过现在社团的组织者对社团现状的展现,使老社员了解社团近年的发展与变化;通过老社员与现在社员的交流,感受耕读精神的一脉相承;加深新老社员相互间的了解,使新老之间心心相印;在十周年之际,听取指导老师、老社员对耕读社的金玉良言;向相关的传统文化社团负责人提供进一步了解耕读社的机会,互相交流经验;让普通社员更深入地了解耕读,融入耕读大家庭。”
(二)忆旧
先是观看记录耕读历史的老照片集锦,十年耕读之昨日篇——
“忆往事,怀旧人。往事依稀,似梦似真,留在心间的是那份恒久的温暖与感动,不曾磨灭的是耕读人的情怀与精神。”(伟玉辞)。
于我而言,里面的大部分面孔是陌生的,但是画面是熟悉的、感觉是熟悉的。爱心粥、农耕、读书会、招新、晨读、生日宴,静园、艺园、农耕地、鸣鹤亭、支教园,十年间,耕读人新来旧去,有些东西,在无声无息而又有力地持续着。
接着是老社员发言。
第一位是是WL师姐。师姐是耕读社的第二任社长,现在在国学院读博。老照片令师姐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师姐并表达了对大家的辛苦组织的感谢。
师姐提到,耕读成长与壮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耕读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也离不开一些社会大德的帮助与扶持;离不开前辈们的辛勤耕耘,使儒家文化渐渐成为社会热点;离不开国家整体的文化态势,即传统文化的复兴。
而我们社团的特点,师姐总结道:
①以儒家为立身之本,兼取释道,“三位一体”——儒之立世、道之修身、佛之治心。无论何种身份何种气象,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②身践与笃行结合——晨读、晚读、太极、劳动,等等,把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身体力行,点滴积累。
③躬耕实践与象牙塔里学习结合——开辟耕读花园,将耕与读结合。活动虽很平凡,但很温馨、感动。
师姐最后谈了对社团未来的期望: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社会,社团应该为每个人的成长做出贡献,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位是MXL师姐。
XL师姐是社团的第四任社长,现在在龙泉寺做义工。师姐显然是被老照片感染了,款款忆起许多往事。
师姐说起,当初自己常常在思考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朋友一起探讨,于是在BBS上找到了“耕读之家”,接着参加了一次活动。那次活动让师姐学会了感恩,也认识了耕读。后来参加了更多的读书和实践活动,有晨读、农耕、捐衣、奉粥,等等。师姐提到,做事时带着什么样的“心”非常重要。
师姐谈了耕读社对内对外的影响:
对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对北大来讲,可以净化校园风气、营造良好的氛围;对社会来讲,是弘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感染更多的人创建类似的社团。
明博兄总结:建立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行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做一粒种子,共同努力,坚持并弘扬传统文化。
第三位是JHF师兄。贾师兄是一个传奇人物。师兄曾在社会上打拼,后来渐渐感到了社会的“不干净”,于是来到北大学习哲学;但是发现这儿也“不干净”,于是去了许多寺庙,但是结果亦然。
师兄出身农民,信奉耕读传家的理念,于是发现了耕读社,发现了一直在寻找的清静之地。
(三)今日篇之“社员感言”
“耕读是常新的。一些人淡去,另一些人继而将自己与耕读紧紧牵连。他们正在这里涵养心性、体悟生命,也在探索着耕读的道路,书写着她的新历史。”
首先观看怿培精心制作的ppt,社员感言之“社团与我”——
XJX:“我在耕读最大的成长:历事练心、随境而安。
WQQ:“我最喜欢耕读的温情与敬意、使命与担当。
HZS:“我在耕讀最大的成長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CJS:“我在耕读最大的成长,是学会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欣赏这个世界。从功利的衡
ZH:“我在耕读最大的成长是学会了与别人交流思想,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一起寻
GQ:“我最喜欢耕读古朴厚重而不失清新阳光的传统,冷静严谨而不失温暖自由的氛
YYH:“我最喜欢耕读的什么?我也不知道。
SZH:“相遇于耕,相勉于读,今相忘于江湖。”
LWY:“我最喜欢耕读的对于生命的真诚。以真诚,叩问生命;因真诚,心心相依。”
XQL:“我最喜欢耕读的坚守。总是容易被变化裹挟,被意见左右,不知所措。回到
WML:“我在耕读读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在新世界中获益匪浅,自由翱翔。祝耕
ZL:
XBS:“我最喜欢耕读的精神。晴耕雨读,陶养心灵。我们时时在忙碌,然而要不违
LYX:“耕读十年,我待的时间也不过两年,自称老社员或者新社员似乎都不合适,
BHQ:“我最喜欢耕读的动静相生。一群恬静的人,说着清静的话语,做着宁静的事。
ZYP:“也说不上最喜欢耕读社的什么,只是因为刚刚踏进这个园子就看到了耕读社
SSW:“我在耕读最大的成长是知道了对生命发问,
WRH:
李明博:“当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滴水穿石的力量!”
(四) “今日篇”之骨干发言
看完ppt,我、QQ师兄、ZL师妹分别作为新骨干、上任社长、现任社长发言,谈一谈现在的耕读;以及禅学社社长谈谈感想。
紧张还是有,也不敢脱稿,但在一次次的锻炼下,总归是进步了。在此就将我发言内容附上一部分——
“......我与耕读,相识不到一年,但是因为其中经历了太多,这段青春的时空,被拉长、拉大。在耕读究竟学到了什么,也许现在还不是能说清的时候,有些事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沉淀的。这里,我只就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说一说,我眼里的耕读。
我眼里的耕读,从容、自信。这一片小小的园子并不平静,这个历史长河中重笔划下的时代并不平静。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常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在耕读,我会听到一句:没关系,一句:不要紧。
我眼里的耕读,奉献、友爱。也许世俗告诉我们要趋利避害,也许这个世界的尖锐与峭拔让我们渐渐本能地去争取和守住眼前的一点利益。在耕读,我看到一颗颗赤子之心,汇聚,并散发光芒。
我眼里的耕读,清澈、明快。我曾经苦着脸、皱着眉面对一天一天的任务,曾经觉得自己生来如此,心思凝重。在耕读,我看到一次次的举重若轻,一次次的谈笑风生。静园的草连天,学五的桌和椅,花园的泥土和阳光,在每一个季节里,轻轻留下斑斓的色彩。
我眼里的耕读,大度、温和,又睿智而深刻。它教我们打开心扉,走出小我,发现大我。
在扩大的格局和放远的视界中,我们的心胸被打开,一些本来虚幻的烦恼,渐渐变轻,甚而消散。道德文章,洒扫小事,处处修行,处处归心。
记得2012年开学之初,导师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我预感到你正遇到一些重要的机遇,将要经历重要的转折。
直到今天,这个转折还没有结束。
是的。细细回想,当初的浮躁、茫然、孤独,是有一个深刻的根源——不知道自己心灵的归属,不知道究竟该相信什么、追求什么。这不是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欺骗,而是因为,有一部分人给出了笃定的答案,也有太多的人不知所谓地活着。我无法安然像他们一样,追着同一种认同;又没有达到另一些人一样,坚定地相信与坚守。于是徘徊在这之中,感到无所依靠。当遇到同样的一群人,而他们已经在思考,在笑吟吟地面对,像是深夜的海中遇上一艘灯火通明的船,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向这片光明。
这片光明,只是在无声地照耀着我、感染着我,让我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下面是QQ师兄。
师兄讲到,接任社团时,智宇出家的风波未息,面对社会的关注,需要谨慎思考怎样处理儒和佛的关系。当初的做法是,把智宇的文章和耕读之既定旨归对外界公开,让人们自己思考、自己感受。
最初希望社团壮大,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不断复制耕读,而对智宇强调的社内关怀并未足够重视。渐渐面临新的挑战:社团规模迅速壮大,社员和骨干人数增多,且骨干多年龄较轻,本身就面临很多人生困惑。
接任一年后发现了问题:社团活动的氛围不如以前。这需要考虑如何安排活动的体系、如何使每位成员受益。做法是:改变以往方式,将重心放到内部建设上,内部的关怀和社员成长更为重要;在具体活动方面,分清本末,活动系列化、小型化,营造温馨的氛围;针对很多骨干生命根基还未立定这一现实,开展修学活动,凝聚较有修养的社员的力量,帮助大家共同成长。
对于耕读的未来发展,庆前师兄提到:耕读人今后无论走向哪里、做什么,都应当做好自己、带动别人,当去营造一种温馨的社会氛围。毕业后的耕读人,也需要读书、需要一起探讨问题、需要成长。庆前师兄就此说了一下社友会的情况,在场的老社员表达了对社友会的期待。
接着是ZL。
ZL谈到与耕读的初识,源于参加一次小型的活动,活动中阿媛充满爱的关心感染了她,阿媛介绍了耕读的很多人和事。后来认识了庆前、林芳等,并带读《小学》,渐渐发现了社团的特质。
在组织部的经历,让张琳感到社团是一个精神家园,在这里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收获成长和感动之余,也想为耕读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接任副社长之后,开始思考更多的东西——什么是社团共通的东西,怎样让社员各随其性地发展,怎样在学业和心灵上共同成长;如何情理兼备、仁义并施;如何体会温情、涵养社员;怎样在实践中去体悟经典,发现每个人的优点......
接任社长后,对自己的定位是以学习的态度和大家共同成长;有担当,承担自己能承担的;注重骨干的读书修身,重点把读书这一块做好。
在社团活动方面,张琳讲到:暑假的实践中,与乡土的接触让人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感受到乡土人民的淳朴、守信、有理、好学的品质;花园交流时,有一次讲到了社团,感到社团的同修氛围不够,建议建立同修共进小组,使社员在人与人的生命的联结中进一步成长;
明博兄的演讲交流营、理事会的心灵小屋活动都是大家真诚分享、共同进步的平台。
最后是禅学社ZTY社长的发言。
ZTY社长说到,耕读社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北大精神家园方面不断探索,卓有成效。启发我们独立思考、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禅学社与耕读社有很多相似之处,禅学社也在学习耕读社的一些东西。希望今后,两社共同合作,在社员的成长以及文化复兴方面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
“明日篇”里是几位老师的感想和期待。
1、FZ老师
2、MLH老师
3、ZT师兄
4、DGL老师
5、GHY老师
(六)尾声
(七)下午的新老社员自由交流
中午在畅春园食堂用餐。下午是老社员和骨干们的交流谈心。耕读十年,这天也恰好是明博兄的生日。下午大家在聊天时,我跟YH端来了一个蛋糕,上写:
耕读十年
明博兄陪伴了耕读人十年,也为社团付出了十年,传递给一代一代师弟师妹们的是爽朗的笑容、人生的智慧、前行的力量。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的生日带给师兄的快乐。
下午的交流气氛很好,尤其是贾师兄的幽默和率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贾师兄年近半百,但似乎与我们并无代沟。对于YH的提问:你们大学期间有什么遗憾?师兄答道:谈一场恋爱。因为要与一个人生活一辈子,这里面有大学问。这个话题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一位师姐说道:两个人在一起不是一个人为一个人打伞,而是两个人共同淋雨。越亲近的人越能伤到你。明博兄讲到:两个非常好的人在一起,也有可能互相伤害。在恋爱中学习与一个人近距离地相处,也学会如何平衡两个人的世界与朋友圈子。(这个话题,可挖掘的太多,先记这么多^_^)
ZX师兄问到了如何处理工作后与家人距离的问题。我笔记上记了这一句话:上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自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更多的人接触,建立一个自己的圈子。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要花时间处理与家人思想差异的问题。这是必然的。父母越老越像孩子,要懂得理解、照顾他们。
......
下午是结结实实地交流到六七点,WZY、XGK、LZ三位师兄都分享了许多工作后的体会,LJ很认真地问了问题,稍后也会给大家分享一些收获。我暂且先记到这里啦^_^
(八)后记
这次活动,前前后后的策划、安排都是WY在做,我最早的知道,也是缘于组织部之职——借教室。这其中还有点小波折,费了我一整天在生气。想耕读的历事练心,我还差着功夫。因为我并未从头到尾参加全部的工作,无法做一个统摄整体的结行,姑且从自己经历的侧面做这样一个梳理。
从详实全备而不失温情的策划、修改与印制精美的社刊、制作老照片和社员感想的ppt、邀请和迎接老师老社员、借场地、主持、记录,甚至是吃饭、茶水等小细节,十年庆典,无不凝聚着耕读人辛苦而积极的付出,在这里也无法一一列举。十年回眸与展望,对于我们新社员来说,收获更多的,是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下面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伟玉当晚的后感——
今天过得很独特,感受也很独特,整日都沉浸在社团的氛围中,回到宿舍,心中平静而宁和。一个月前,交流会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构想,今晚它已经成功地结束啦,不禁有些感慨。又回想起这些天统筹这一活动的过程,有不少感受。晚上和燕华在面食部吃饭时,也和她谈了一些,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下。
交流会虽然一个月前就开始策划了,但真正具体的筹划和落实都是在这一周内完成的。我天性并不是一个爱做事的人,抵触处理复杂的事情。所以上周日张琳师姐打电话和我讲到交流会的具体筹划的时候,潜意识里是有些畏难的,而且当时各种作业、论文还都有不小的压力。
可以说我这一周统筹活动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是从之前的犹疑,到着手落实时的坚定,再到最后的享受。之前的犹疑是因为觉得这件事还了无头绪,复杂繁重,不确信自己能够承担起来,也不确信能够有那么多的时间能分配给它。这时,我是把它当做外在的负担来对待的。而当我着手做的时候,细致具体地考虑每一个环节、细节,并将它们有程序地落实下去,发现事情也并不像想像地那么难。这时我是把它当做一件自己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这样,做起事来就很坚定,内心也很有力量。到最后两天,各方面事情基本确定下来,再制作ppt、制作老照片、拟写飞信的时候,心中想的是如何把它们做得更加唯美,如何给参加交流会的人更美好的感觉。这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了。今天看着参会的人在交流会上的投入,尤其是下午老社员和现在的理事、骨干们敞开心扉的真诚的交流以及他们所洋溢出的心中的喜悦,我心里有一种充盈而愉悦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感”吧。
我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感悟。
一个人想有所作为,必须能够任事。修己正心、坐而论道固然很好,但若不能任事,则这种所谓修行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是经不起现实的吹打的。这就好像炼出的钢在淬过火后才能更强、更硬、更有韧性。人也如此,只有经过事情的历练,才能更强大。我也希望在社团的历事炼心之下,克服自己的天性中的弱点。人固当顺其天性而发有余,亦当逆其天性而补不足。此如《离骚》所言,既有此内美,还当重之以修能。
当一个人坚定而充满信心地去做一件事时,内心会感到一种力量,充盈着自己。这时,繁杂的事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种催发力量的东西。事情越重,力量越强。晚上还在和燕华说,很奇怪,前两天熬了一次夜,睡得还不好,第二天又六点多起来去晨读,而一天的精神还很好;或许就是心中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吧。
真诚地、单纯地去做一件事时,得到的不仅是事情的结果,它还会使一个人的心更纯一、明净。外在所做的事情可以是一样的,而所异者,在于发心之真诚与否。倘有一个真诚的发心,做事便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做事的人所收获的也不只是事情本身,还有内心的愉悦。这一点,我虽在很多事情上还难以做到,但在这件事让我有了一些体会。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己本性中的一些不足,而张琳师姐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很是感激。在我周二下午写完面向来参会的人的“交流会介绍”时,自己觉得写得还不错。发给张琳师姐后,她在那个文档上写了密密麻麻的一堆批注;而指出我核心的偏差就在于很多话语是以活动的组织者的视角写的,而没有考虑参会者的心理状态,只注意了事情的安排,而缺少了情感的交流。后来我回头看我的初稿,确实是像政府的文件而少了耕读社中所应有的那种温情。后来,我也和张琳师姐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做事情有时候对人的情感的沟通比事情本身还重要,不能处理好人的情感的关系、体察他们的心理,使各得所安,则事情安排的再周密也难以办好。在学生社团中尤其如此。而我也发现自己之前确实不太习惯去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此乃是我的又一弱点。
当然,这次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不完满的、令人感到不足的地方,对有些细节的处理还感到有些后悔、愧疚。一一列举也是挂一漏万。事情总是不能很完美吧。只是在此给那些因我的疏忽和协调的不好的地方而带来不便的人——活动的组织者也好参加这也好,道个歉。
总之,这次活动的组织还是给我启悟良多的。能参与耕读社十周年交流会的统筹本已是莫大的荣幸,而得到如此的感悟与成长,更为始料所未及。我感谢这次经历!
怀一颗真诚纯一的心去做事,生活应该会更多一些阳光吧。当然这段时间稍有点对不起“学术”啦,下一段时间要好好“学术”啦。做事与学术虽异,然其心同理同。把做事的这颗心移到学术上,也同样会感受到更多的阳光吧。
谨以此和大家分享一点感受。
另附WL师姐寄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