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智宇:新疆内高班参观北大总结会上发言(有修改)
(2010-09-12 09:26: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素心 |
爱、责任、为他人付出是一种滋养我们生命的正面的力量。大家学习压力都很大,参加和
组织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身心调适。反过来,在考试、学业的唯一标准下,缺少与人的互动
、爱的传递,就会冷漠、焦虑、怀疑。一个内心很灵活很阳光的人,他更容易找到问题的
解决办法。
在组织和参与慈善活动过程中,很多心底里的东西被启发出来,觉得回到了从前的自己,
更天真活泼,从孩子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相遇前,我们在孤独中。因为相遇而温暖
了彼此的心,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生命的一部份,我们很多
内在的东西会因为一个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而启发、显现。心与心之间是交相辉映的,
我们生命的光辉互相照亮了彼此。去爱,去付出,心间传递着暖流,我们的生命才丰满、
才完整。
另一方面呢,我们在活动中会遇到一些烦恼。遇到烦恼不要紧,烦恼是我们与他人、我
们与世界的隔膜,烦恼是自我的边界。如果没有为大家付出,我们看不到。每个人的生命
都有一个边界,对边界外面的东西会排拒,突破这个边界,则是更广阔的生命的疆域。在
办活动的过程中扩大我们的心胸,容纳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拉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让心中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有光明、越来越有智慧。这就是老社员们常说的“历事炼
心”。如果不去突破,不去为他人付出,不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开阔心胸,我们的生
命就被局限住了,内心越来越僵化,路会越走越窄。即使表面上看内心很平静,其实却是
被冷漠、傲慢、成见、欲望所占据,很少有内心深处的感动、深刻的生命体验,找不到自
己的心。
我们的应试教育中的特点是有标准答案,这个标准是唯一的,我们的选择是单向的,要么
是好学生,要么是差生;要么努力用功,要么就是在偷懒,不好好学习。一本、二本、三
本、专科,哪个在哪个前面,哪个是最好的,这都是定好的,觉得自己上不了北大清华,
那么就是复旦、交大、中国科大,成绩说了算,模拟考个一两次就知道了。太少关注人与
人之间的互动,使我们对人不敏感,用待物的方式来待人;没有为自己选择的经验,缺少
选择的能力和勇气,不敢背离一个大众的标准去发现自己内在的独特的东西,也很难为自
己的选择负责人。慢慢我们就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失去了小时候的灵动、敏锐、开阔,而大
家都这样,仿佛也就只能这样。其实我们说“又老了一岁了”,害怕长大,与戴玉葬花是
同样的道理,也是哀悼这颗本心的遗失。戴玉是一个不愿意自己敏感、美好的心灵,随着
所谓的“成熟”而麻木、褪色的女孩,可惜就这么逝去了。缺少责任感和主动性、心不柔
和、冷漠、不愿意和人沟通、想当然、太追求完美、没有整体观念,这是中国当代大学生
共同的问题。
我们觉得自己缺少发心,其实活动之后想一想,愿不愿意多和这些可爱的新疆孩子相处一
次?我想大家都愿意,这就是一种发心,因为我们体会到了,美丽的相遇、心的交融与联
结,很快乐。如果活动前知道这些,会不会很愿意去为他们付出?如果这交融与联结的生
命存在状态时时浮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会不会很愿意发心为身边的人付出?发心,是发自
一颗真挚的心、同情的心、感恩的心、渴望成长的心、对真实而鲜活的生命的向往,是发
自我们的本心,不是发自野心、谄媚讨好的心、计较利益的心。缺少发心,说明我们还需
要继续将自己的心温暖、激活。这是第一步,就是儒家说的“仁”,“仁者安仁”,做一
件善行的时候,内心能够很安然地保持最初的赤诚的爱心。至于说到“智”,抉择,“智
者利仁”,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先要有“仁”的体认,才知道如何“利于仁”,如何扩充
自己的爱心。
扩充自己的爱心,也就是儒家讲的“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
。就是说,我们都有爱心,可是是否愿意去扩充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格局。“足以保四
海”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努力,可以造福于人类社会;“不足以保妻子”,不扩充的话
,连与女朋友的关系都摆不平。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别人,我们不会只把组织活动当作一个
任务来完成,而是希望真正让孩子们、让志愿者有成长;我们会去体谅别人,他最近的状
态好不好,他有没有把该做的事情搞明白,他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会很有责任感,
不会觉得反正事情安排出去了,反正他们会做的,应该已经做了吧——如果我们真要帮到
别人,而不是做一做、动一动、体会体会而已,那么责任感是必需的,需要全面地了解情
况,要做好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因为有爱心,也更容易调整自己
去配合别人,心容易谦下。“完美主义者”把自己搞得很累,是因为他们总是按自己的一
套标准做事,自己觉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没有去体察别人的需要,或事情整
体上需要我们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经验出发
。没有整体观念也是一样,自己眼前有一些感触就看得很真,不愿意去想那些自己不能那
么切身感受到的整体的事情。我们很少在这些方面训练自己。
如何“推恩”呢?由此及彼,本来没有那么难,只是我们内心有一些不好的心灵结构。贪
即贪爱、保护自我;嗔即憎恨、排斥他者;痴即执着、不明白事理。根本是人我对立,不
了解别人的心,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生命原本相互交融,万事万物本来圆融无碍,
自心本来灵澈光明。我们需要回归、培养一种良好的心灵的结构,以及一种良好的与他人
互动的关系。
儒家讲“恭、宽、信、敏、惠、忠、恕”等等,也是在建立一种更完整、丰富、健康的心
灵的结构,让心灵不断成长。而五伦关系则是告诉我们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使善良的力
量能在我们心间传递、流淌。对人的信任、恭敬、宽容、忠诚、体谅等等,都是我们可以
去实践、体会的地方。这样,我们内心的一些不健康的结构就会慢慢消解,不具备的能力
会慢慢具备。
最后再说说教育得问题,社团的宗旨是“身心并举、知行合一、民胞物与的完整的生命成
长”。我们对教育的问题讨论的很多,但讨论得多了,也改变不了。于是就又有人说,这
个呀,其实很复杂,说不明白,没有答案。其实关键是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如何从自己开始
改变,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自己去补充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一个人思考、实践可能
很难,但我们社团是一个团队,大家可以在这里讨论交流,互相鼓励。愿大家都能在这个
团队中一起成长。
组织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身心调适。反过来,在考试、学业的唯一标准下,缺少与人的互动
、爱的传递,就会冷漠、焦虑、怀疑。一个内心很灵活很阳光的人,他更容易找到问题的
解决办法。
在组织和参与慈善活动过程中,很多心底里的东西被启发出来,觉得回到了从前的自己,
更天真活泼,从孩子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相遇前,我们在孤独中。因为相遇而温暖
了彼此的心,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生命的一部份,我们很多
内在的东西会因为一个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而启发、显现。心与心之间是交相辉映的,
我们生命的光辉互相照亮了彼此。去爱,去付出,心间传递着暖流,我们的生命才丰满、
才完整。
另一方面呢,我们在活动中会遇到一些烦恼。遇到烦恼不要紧,烦恼是我们与他人、我
们与世界的隔膜,烦恼是自我的边界。如果没有为大家付出,我们看不到。每个人的生命
都有一个边界,对边界外面的东西会排拒,突破这个边界,则是更广阔的生命的疆域。在
办活动的过程中扩大我们的心胸,容纳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拉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让心中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有光明、越来越有智慧。这就是老社员们常说的“历事炼
心”。如果不去突破,不去为他人付出,不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开阔心胸,我们的生
命就被局限住了,内心越来越僵化,路会越走越窄。即使表面上看内心很平静,其实却是
被冷漠、傲慢、成见、欲望所占据,很少有内心深处的感动、深刻的生命体验,找不到自
己的心。
我们的应试教育中的特点是有标准答案,这个标准是唯一的,我们的选择是单向的,要么
是好学生,要么是差生;要么努力用功,要么就是在偷懒,不好好学习。一本、二本、三
本、专科,哪个在哪个前面,哪个是最好的,这都是定好的,觉得自己上不了北大清华,
那么就是复旦、交大、中国科大,成绩说了算,模拟考个一两次就知道了。太少关注人与
人之间的互动,使我们对人不敏感,用待物的方式来待人;没有为自己选择的经验,缺少
选择的能力和勇气,不敢背离一个大众的标准去发现自己内在的独特的东西,也很难为自
己的选择负责人。慢慢我们就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失去了小时候的灵动、敏锐、开阔,而大
家都这样,仿佛也就只能这样。其实我们说“又老了一岁了”,害怕长大,与戴玉葬花是
同样的道理,也是哀悼这颗本心的遗失。戴玉是一个不愿意自己敏感、美好的心灵,随着
所谓的“成熟”而麻木、褪色的女孩,可惜就这么逝去了。缺少责任感和主动性、心不柔
和、冷漠、不愿意和人沟通、想当然、太追求完美、没有整体观念,这是中国当代大学生
共同的问题。
我们觉得自己缺少发心,其实活动之后想一想,愿不愿意多和这些可爱的新疆孩子相处一
次?我想大家都愿意,这就是一种发心,因为我们体会到了,美丽的相遇、心的交融与联
结,很快乐。如果活动前知道这些,会不会很愿意去为他们付出?如果这交融与联结的生
命存在状态时时浮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会不会很愿意发心为身边的人付出?发心,是发自
一颗真挚的心、同情的心、感恩的心、渴望成长的心、对真实而鲜活的生命的向往,是发
自我们的本心,不是发自野心、谄媚讨好的心、计较利益的心。缺少发心,说明我们还需
要继续将自己的心温暖、激活。这是第一步,就是儒家说的“仁”,“仁者安仁”,做一
件善行的时候,内心能够很安然地保持最初的赤诚的爱心。至于说到“智”,抉择,“智
者利仁”,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先要有“仁”的体认,才知道如何“利于仁”,如何扩充
自己的爱心。
扩充自己的爱心,也就是儒家讲的“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
。就是说,我们都有爱心,可是是否愿意去扩充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格局。“足以保四
海”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努力,可以造福于人类社会;“不足以保妻子”,不扩充的话
,连与女朋友的关系都摆不平。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别人,我们不会只把组织活动当作一个
任务来完成,而是希望真正让孩子们、让志愿者有成长;我们会去体谅别人,他最近的状
态好不好,他有没有把该做的事情搞明白,他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会很有责任感,
不会觉得反正事情安排出去了,反正他们会做的,应该已经做了吧——如果我们真要帮到
别人,而不是做一做、动一动、体会体会而已,那么责任感是必需的,需要全面地了解情
况,要做好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因为有爱心,也更容易调整自己
去配合别人,心容易谦下。“完美主义者”把自己搞得很累,是因为他们总是按自己的一
套标准做事,自己觉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没有去体察别人的需要,或事情整
体上需要我们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经验出发
。没有整体观念也是一样,自己眼前有一些感触就看得很真,不愿意去想那些自己不能那
么切身感受到的整体的事情。我们很少在这些方面训练自己。
如何“推恩”呢?由此及彼,本来没有那么难,只是我们内心有一些不好的心灵结构。贪
即贪爱、保护自我;嗔即憎恨、排斥他者;痴即执着、不明白事理。根本是人我对立,不
了解别人的心,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生命原本相互交融,万事万物本来圆融无碍,
自心本来灵澈光明。我们需要回归、培养一种良好的心灵的结构,以及一种良好的与他人
互动的关系。
儒家讲“恭、宽、信、敏、惠、忠、恕”等等,也是在建立一种更完整、丰富、健康的心
灵的结构,让心灵不断成长。而五伦关系则是告诉我们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使善良的力
量能在我们心间传递、流淌。对人的信任、恭敬、宽容、忠诚、体谅等等,都是我们可以
去实践、体会的地方。这样,我们内心的一些不健康的结构就会慢慢消解,不具备的能力
会慢慢具备。
最后再说说教育得问题,社团的宗旨是“身心并举、知行合一、民胞物与的完整的生命成
长”。我们对教育的问题讨论的很多,但讨论得多了,也改变不了。于是就又有人说,这
个呀,其实很复杂,说不明白,没有答案。其实关键是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如何从自己开始
改变,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自己去补充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一个人思考、实践可能
很难,但我们社团是一个团队,大家可以在这里讨论交流,互相鼓励。愿大家都能在这个
团队中一起成长。
前一篇:柳智宇:我在大学的成长过程
后一篇:博客恢复使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