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怎样看待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精神

(2010-03-31 09:33:38)
标签:

文化

分类: 大家之言
(内容概要) 中国的历史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有个非常大的落差。之前是非常的辉煌,可1840年后似乎 又跌入低谷。然而回顾中国近代史,我们似乎缺乏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中国历史和 中国历史精神的把握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断层。 在历代经典中,就记载有许多古人对中国历史和历史精神的理解。如“天命靡常,唯德是 亲”,又如“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德”作为历史 观的核心。中国人并非简单地以“胜王败寇”的标准看待历史,评定一个人的历史功过。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经史互证”的传统。中国古人幼时读经部书籍的同时,要辅之以读史 。蒙学阶段的《三字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些学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在“小学 ”阶段就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和前四史,稍后还要精读全本《通鉴》和更多的史书。这 一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对经部的理解空疏化,又能加深对于历史精神的认知。然而随着明清 科举的僵化,只注重经学,而且仅着眼于朱子学中的一部分,同时科举又不断功利化,遂 造成读书人对史书与史学的淡漠,史学不断弱化。在功利化科举的影响下,读书人“学非 所用,用非所学”,文则时文小楷,武则弓马刀剑的情况愈发严重,从而儒家精神在经学 的僵化和与史学的脱离中渐趋衰落。 到了近代,随着西力东渐,问题就一步复杂化。在国家力量直接来源于土地和人口数量的 农业时代,只要中国统一,就是一个超级大国。传统中国的失败往往是自身出了问题,而 不是外力的作用。但是,到了近代,随着海权国家的兴起,工业革命的产生,国家力量不 再直接来源于土地和人口数量,这个时候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空间的大国,但已经不再必 然是一个力量的强国。 战争的胜败,反应的主要就是这个力量强弱的问题。而力量强弱与否并不代表其文明的优 劣,也不代表其生活方式与历史精神的优劣与否。但遗憾的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降, 中国屡战屡败,在这个长期的失败和严重的时代危机下,中国人开始逐渐将力量强弱与文 明高低混为一谈。而按照中国传统的史观,是非与成败是分开的,主张不以成败论英雄, 如在《史记》上将伯夷、叔齐列为列传之首,吴泰伯列为世家之首,项羽列入本纪,孔子 尊为世家。近代以来,成王败寇观盛行。依力量强弱判决文明高低,造成了对自己的固有 之文化传统和历史精神及生活方式的彻底丧失信心,认为不将之全面铲除,就无法实现所 谓的现代化。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和以往的很多认识不同,传统中国并非是一个固步自封、愚昧无知的所谓黄土文明,明清 中国也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闭关锁国来概括。清王朝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其对外经济政策其 实还是很灵活的。其缺陷在于政治上不修明,内部缺乏活力。苟政治无出路,经济欲发达 ,政治愈腐败。 其次,中国近代的军事软弱与儒家思想并无关系。孔子教授的六艺中的“射”与“御”都 与戎事有关,可见儒者还是很重视文韬和武略相结合的。然而清朝统治者对于武人,尤其 是“非满蒙族”的武将进行有意的愚化,生怕汉族武将过于机敏而对清朝统治造成危胁, 从而有意识地造成了武人鄙俗的状况。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还存在一个长期承平日 久,武备废弛的问题。实际上,即便是历来崇武的日本,在经历了长期的和平后,也存在 着类似,甚至更严重的问题。中国在1840年遭到英国的挑战,1842年战败,日本举国震惊 。还在战争进行中的1841年,幕府的老中水野忠邦就以宁波的失守告诫下属:“虽属外国 之事,亦即我国之鉴。”可是,当黑船事件(1853)发生时,日本武士还是手足无措,很 多人的战袍常年不用,早已被虫蛀的千疮百孔,只好穿消防服上前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长期以洋为尊,激进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中国并未稳定,反而愈加 混乱。西方的传统我们至今尚未系统的掌握、吸收,而自己的传统却早被弃若敝履。因而 我们作为当代中国的知识人,应该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 化传统而努力。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不能随便讲经史互证,在没有认清 历史的基本面相之前,倒不如先把经文熟读,结合自己的生命体悟多所力行。这样固然会 造成生命形态的不够广大,但至少不会被错误的史观与史实误导,相应的副作用也微乎其 微。 问题: 对古史辩派解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古史辩派的思想来源。首先,它来自于宋元时期已经产生的传 统疑古派,这一派经乾嘉考据的加强,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在关注历史的真实维度时, 忽视了历史的道德维度与文化影响。其次,近代以来,它受到来自于美国的科学史观的影 响。加之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泛滥,又进一步与科学精神相背。科学从怀疑开始,而 唯科学主义从迷信科学万能开始。科学首先讲的是自己不能做什么,而唯科学主义认为科 学什么都能涵盖笼罩。同时,历史能否完全科学化还是个问题。唯科学主义和科学史观的 结合,解构了历史的文化存在。第三,它还受到日本的文化战略攻势的影响。日本汉学注 重小学训诂考据,有其细致的一面,但也带来支离破碎的弊病。日本在近代想取中国而代 之,希望“脱亚入欧”,要“杀鳅(中国、朝鲜)养鹤(日本)”。因而在侵略中国领土 的同时,也在文化上解构中国人的自信心。而其一套治史方法,又貌似扣合于所谓科学的 方法,很能激起近代以来的国内学者的认同。这种文化攻略影响了很多中国学者,尤其是 那些有留日背景的学者,更是有意识无意识的深受其影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考古 学的发展,许多古史辩派的观点都已被证明并不正确。科学最终被科学所击败。 即将出版的专著《当天朝遭遇帝国——大战略视野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重庆大学出版 社) 


作者介绍: 王鼎杰,字止谦,号不悟堂主,网名蒙城漆园守,曾用笔名东海卧龙。祖籍安徽砀山,现 居彭城丰邑。生于1980年,长期在70后与80后的夹缝中默默求索。自幼因受家教影响,对 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深感兴趣、心向往之。及长,不见容于应试制度之中,乃悠游于方圆 之外。师事于彭城大隐姜赞东先生,系统修习国学、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国际关系 学、人文地理学凡七年。曾任某公立省重点高中在编历史教师三年,因痛感于基层教学之 缺乏人文精神和创新理念而辞职,从事于国学复兴与专栏写作,现为独立学者。近数年间 ,在《围棋天地》、《历史月刊》(台湾)、《现代舰船》、《航空档案》、《现代兵器 》、《全球防务》、《百家讲坛》等期刊发表历史、文化、军史、战略研究类文章五十余 万字,并有军史著作在海外刊行。代表作有:《围棋:一个文化史的侧影浅说》、《孔子 的武道观》、《中法陆战新解》、《是非成败有谁知——甲午战争新考》、《大战略视野 下的八年抗战》、《淞沪:改写历史的第二战场》、《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 示录》、《支轴式帝国的兴衰——联合行省帝国盛衰启示录》、《黯淡的罗马——意大利 海权发展得失检讨》、《清朝海洋政策的战略得失》、《山河寂寥一奇书——大历史中的 <读史方舆纪要>》、《铁甲虎贲——记中日十五年战争中的中国机械化新军》等。简体版 专著《当天朝遭遇帝国——大战略视野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即将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刊行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