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智宇:晚读《孟子》记录
(2009-10-09 19:01: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心得 |
时间:2009年3月4日晚9:10~10:00
参与人员:谷继明,倪云,王震元,柳智宇
主持:柳智宇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四书章句集注)程子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愚按:不能皆如其愿,不止为贫贱。盖虽富贵之极,亦有品节限制,则是亦有命也。
程子曰:“仁义礼智天道,在人则赋于命者,所禀有厚薄清浊,然而性善可学而尽,故不谓之命也。”张子曰:“晏婴智矣,而不知仲尼。是非命邪?”愚按:所禀者厚而清,则其仁之于父子也至,义之于君臣也尽,礼之于宾主也恭,智之于贤否也哲,圣人之于天道也,无不吻合而纯亦不已焉。薄而浊,则反是,是皆所谓命也。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愚闻之师曰:“此二条者,皆性之所有而命于天者也。然世之人,以前五者为性,虽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有不至,则不复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而抑彼也。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其言约而尽矣。”
柳智宇说:孟子讲性善,我们需要知道他这个概念是在什么层面、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人有恶人有善人,一个人的行为也有善有恶,既有追求物质享受的,也有追求内在德行提升的,这两方面的倾向都有,可是人们往往认为前者是自然的,是人的天性,而后者是天生的。孟子的看法正与这相反。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四书章句集注》)舍,上声。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有道,言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物质的得失不是人力所能为,是由命决定的,而自己内心的提升,德行的修养,是自己可以作主的。孟子的性善论是不是就在这个层面上提出来的呢?他指出心灵提升的重要,告诉我们,迷失于物质,苦苦挣扎不是我们的本性,过有德行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本性。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告子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大不外乎此,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与,平声。下同。白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也。白羽以下,孟子再问而告子曰然,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则犬牛与人皆有知觉,皆能运动,其性皆无以异矣,于是告子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其本根。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孟子以是折之,其义精矣。
我们有时会觉得孟子是在诡辩,其实不然,这里孟子就是在和告子讨论“性”这个概念的内涵。“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也即所有生命共同的这个“生”,就如同所有白色的物体共同的“白”一样,是它们的本性。孟子由此推出人和禽兽没有不同了。这样看来,是两种体系的概念不同。那么看一个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关键是这样一个观点是否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对我们的生命,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桮,音杯。桊,丘圆反。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杞柳,柜柳。桮桊,屈木所为,若卮匜之属。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戕,音墙。与,平声。夫,音扶。言如此,则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害性而不肯为,是因子之言而为仁义之祸也。
告子认为仁义不是人性本具的,把人性变成仁义就像用木材来做杯子一样,也就以为这是要伤害木材的本性的。孟子指出,如果按这种方式定义人性的话,那结果就是天下的人因为觉得仁义是一个外在强加的道德标准而不为仁义,把自私自利当作自己的天性,而把行仁义当作一种对自己本性的伤害。孟自认识到仁义是人的本性,心的本体,并顺着这个本体,因体起修,复其本性。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中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告子的观点“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柳智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语言逻辑上不能成立的,意识活动中就不要理会它,意识活动没有决定的就不要凭一时冲动发之气血。谷师兄把这一句话解释成:在言语辩论上辩不过人家,不必求诸本心,心上有不安也不要发动于气血。孟子反对告子的前一个观点,认为一切都应用自己善良的本心去体察抉择。柳智宇认为,孟子立其学说于人性,所有的观点都直指善良的本心。谷师兄认为,告子的观点比较类似道家,保持内心的平静,身体气血的畅通,两人的观点各有其体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