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闲话(四):成功的子贡
(2009-10-08 14:28:1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心得 |
子贡是一定要特别书写的人物。
今天看来,子贡就是那个年代的成功人士。
一个才能出众的男人,出色的商人,优秀的外交官,还是孔子的得意门徒。
儒生经商,在儒家历史上素来是有争议的话题,义与利的话题,争论了两千年。经典的儒者们,大都认为君子求义不求利,所谓安贫乐道,积善裘德。所以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义者,尧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盗跖之徒也",对于儒者们而言,老师们课堂上讲的思想理论,都是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确是儒者正统的价值主张,一直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但儒者内部,内部也曾有过著名争论,南宋时期便有一派,主张"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Anyway,孔子所推重的,还是前者。所以对于子贡,孔子曾经点评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
这段话有贬有褒,说他"不受命",便是有些贬损含意,对于儒者而言,安其身立其命,乃是头等大事。而如何立命,后世张载一段话,颇具代表性,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由此可见,"货殖"并不列于其中的。在某种意义上,士、农、工、商,古称四民,但儒者们,多半会把"士"放在一个更高一阶的层次上,有形而上的追求,而农、工、商则不过是具体的职业罢了,不是儒者价值观所要塑造的对象。--这也是为何孔子在《论语》中不提"货殖",批评樊迟问稼,孟子在跟许行讨论社会分工时,有"大人之事"和"百工之事"之区分的原因了。但作为一项副业,或者兼职工作,对于一位成功的儒者来说,从商并不必然与自己的儒者价值相矛盾。所以孔子对于自己高徒子贡的货殖行为,也高兴地略带肯定的说:子贡从事商业投资,估算市场行情,还往往猜中了。
所以说,子贡还是很有才的。
《史记·货殖列传》里提到的擅长货殖的孔门弟子,便是子贡,还精炼的描写道: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举鬻财于曹﹑鲁之闲,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七十子之徒,子贡是最富有的啦。
他的生活,比起箪食瓢饮的颜回和同居陋巷的原宪,物质上幸福了很多。
孔子评价子贡说:汝是瑚琏之器。--意思是颇有才华,应付事物裕如有余,这种评价也只有子贡担得起了。
子贡的才能,还表现在他的伶牙俐齿方面。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之功,与子贡的游说才华相比,怕也要逊色不少。
四科十哲里,"言语"里所列,一是宰我,二是子贡。其实"政事"一项,子贡也完全有资格名列其中。
孔子曾说,"赐也达",子贡很通达,对于从政来说,有什么难度呢?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记载了子贡一段精彩的外交经历。
大致过程如下:第起初,齐国欲讨伐鲁国,子贡主动向老师孔子请缨,欲游说诸侯,保存鲁国。故第一步,子贡先去齐国,对齐国大臣田常晓以利害,说:君若去鲁而伐吴,则势力必强,故我去游说吴国,攻打齐国。田常因此按兵不动。第二步,子贡便来到吴国,游说吴王:救鲁伐齐,威加晋国,则吴国霸业成矣,并请越国从吴伐齐。第三步,之后子贡至越,越王勾践正有复仇吴国之心,故子贡如此游说越王:君助吴伐齐,吴败则弱吴;吴胜则兵临晋国,越与晋同伐吴,吴必败,则亦弱吴。如此游说,越王焉不动心?因此同意助吴伐齐。
此后的故事,与子贡的"三步曲"设计如出一辙,越国和吴国一起伐齐,吴国破齐,与晋相争,晋、越联合,一同败吴。
子贡的算盘,如愿以偿地实现了。
所以司马迁赞赏地点评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是何等的外交才能!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总结子贡说:"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所以有人说,子贡才是孔子最出色的学生,这话有其道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