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我什么是你所说的新人本治疗?我的一个学生为我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第二届大会”工作坊写了一篇报道,我发现它可以作为了解我所说的新人本治疗的基础。
------------------------------
7月8日上午,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第二届大会的第三天,这天上午,有多个专业发展论坛和分组讨论会会场,大约是会议中分会场最多的一个上午,韩岩老师的会中工作坊“新人本治疗:重新认识和扩展罗杰斯方法和理论”原来被安排在一个约容纳50人的小会议室,但是报名参加人数很快就超过小会议室了,会议室外顿时挤的水泄不通,于是工作坊遂转到大会议室与专业发展论坛“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运用”调了个位置。
韩岩老师是澳大利亚注册心理学家(心理师),注册心理学家督导师,旅澳20多年,近两年逐渐开始回国工作。他大约曾经是澳大利亚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背景的全程在澳洲受训并最终注册为心理学的华人,而现在这记录虽被打破,但他也大约还是唯一一位在澳洲的来自中国大陆背景的注册心理学家的督导师。多年以来,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心理咨询业的发展。2003年,当他还是在澳洲工作的时候,他就曾经将其在台湾出席华人心理学家大会的一篇大会报告《建构一个以依恋理论为核心的整合疗法》发表于国内,在那篇论文中,他向国内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的科学表达模式—依恋理论,而当时的国内流行的还是经典精神分析的思想,了解依恋理论的人少之又少。在那篇论文中,他还论述了罗杰斯之后后续人本主义的新发展--简德林的聚焦方法,而那时这个方法在国内基本上是闻所未闻,简德林的书《聚焦》也还未被翻译入国内。
后来,自2006年起,以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个工作坊起,韩岩老师又向国内推荐自体心理学。其实,自体心理学,后人本主义,这些正是韩岩老师早期职业生涯中主要的受训系统。但当韩老师回到中国两年后,他突然提出了一个
“回到罗杰斯”的说法。这集中体现在这次工作坊的看起来的双重主题上:后人本治疗和罗杰斯。在韩老师工作坊前一天举办的“人本主义治疗日”工作坊中,几位发言的老师都提到关于人本治疗的后起发展,对情感的关注可以来关注韩老师次日的工作坊。
那么关于新人本主义治疗,韩老师究竟要讲些什么呢?
韩老师的提法似乎令人惊讶:他将罗杰斯之后的人本治疗的两个主要发展“简德林聚焦”和“以情感为中心疗法”合称为“过程—体验派”,统称为后人本主义治疗,然而他想说的新人本主义治疗并不等同于后人本主义治疗,他强调这是深入研究罗杰斯再加上理解后人本主义治疗之后,提出的另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是“站在中国人的当代文化历史的位置,结合罗杰斯去世之后几十年西方心理治疗发展”而看到思考到的东西。
韩老师的工作坊从一开始就引用两个国内的心理咨询师的言论来开始他的思路的阐述,第一个咨询师的言论说的是“新考证的咨询师由于没有掌握复杂的其他门派的方法技术而喜欢称自己为人本取向”,另一个咨询师的言论是“只有后来通过精神分析的探索我才找到了人本”。两种说法都缺乏对纯正的人本流派及其训练的理解。韩老师提到正是这几年来在循回全国各城市举办工作坊培训督导心理咨询师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许多国内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和发展来说,重新回到罗杰斯深入理解学习罗杰斯方法应该是一条比较健康的道路。
韩老师的工作坊围绕三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罗杰斯方法的道与术。第二部分:罗杰斯关于心理咨询起效的充分必要条件。第三部分:后人本治疗介绍。
在第一部分,韩老师先是叙述了罗杰斯的治疗方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叫“非指导性方法”,第二阶段叫“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在第二阶段,罗杰斯开始强调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起决定作用,而非简单的第一阶段的回应技术。但接着,韩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新奇的观点。他说:“这种纠正必须从其所在的当时美国心理咨询界的背景来理解,如果不适当地搬到中国的环境来,单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容易产生一种危险:既道术割裂,结果成为空谈态度,空谈‘玄道’。反之,另一种危险是只程序化地谈技术,而失去了罗杰斯道之精神”。
而后,韩老师让两位同学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将几段咨询对话表演出来,这几段对话都在用看似简单的罗杰斯回应技术,然而其中一个例子咨询师用的宛如机械人:这段对话制造了一个奇异的讽刺效果,引得听众哄堂大笑。然而另外几段咨询对话,乍看起来咨询师的回应宛如鹦鹉学舌,然而具有对来访者震撼的效果。韩老师总结说:“失之毫厘,缪以千里”。
在这部分的工作坊里,韩老师一直强调对罗杰斯的方法的学习,其中之一训练就是看罗杰斯如何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应用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微妙的回应技术,令人遗憾的是,韩老师本来希望在工作坊最后一部分分析罗杰斯的几个咨询对话(这些对话是由韩老师所带的翻译小组第一次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因为时间缘故,未能如愿。
关于道术分离,韩老师还列举了多为来自行为治疗阵营的做法,他们试图整合罗杰斯的共情概念,将罗杰斯方法简单化为倾听技术,再加上澄清,提问,面质等概括为一套叫基本功的东西。韩老师的观点是这些脱离理论的所谓的基本功训练,很容易滑向有术无道的偏差。
在第二部分里,韩老师认为,比较起其他流派的人格理论--比如精神分析,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显的单薄,它似乎象是只解释了类神经症的问题,却未能解释创伤,以及如边缘人格障碍这样的问题。因此他未将之列入工作坊内容中。相反,韩老师认为罗杰斯关于心理治疗起效的充分必要条件却最为精彩。在这时,韩老师做了一个小测试,问现场听众,有谁知道罗杰斯说的是几条?许多听众回答是3条。然而韩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不准确的。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一共是六条。韩老师告诉大家这才是标准答案。
有关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起效的充分必要条件假说,其意义在于,如果付之检验,一共有四种结果:1)必要而不充分。2)充分而不必要。3)必要且充分。4)不必要且不充分。而任何一种结果,可以看成一种对人本和其他疗法之间关系的结论性看法。我们都知道目前心理治疗界中,面对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纯粹派,整合派,折中派。那么每个咨询师该如何严谨地思考自己的定位呢?韩老师说,这所谓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说恰恰可以作为思考定位的一个框架。
比如,如果这六条被证明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则人本流派可以去吸收其他流派方法令它更有效,这趋向于人本流派中的整合主义支流;而其他流派必须以人本流派之六条件为必要基础,而后有自己的其他起效要素。相反,如果是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则各个流派(含人本流派本身)可以各行其路,各有各的不相干的招。。。另外三种结果导出的是另外三种不同的结论。读者你可以思考一下另外三种究竟是什么样的结论呢?
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韩老师提出他所应用的人本训练法,开始先以无条件积极关注,神入和真诚合一的量表作为出发点。这量表的发展并非用于研究,而是用于训练,比如“无条件积极关注”量表,它的作用是让学员感性地理解和分辨什么样才是较高程度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什么是低的。鉴于时间限制,韩老师只选用了“无条件积极关注量表”其中几个咨询对话的例子来帮助大家分辨什么是最粗的分类:“负面关怀”“不关怀”“有条件积极关怀”和“无条件积极关怀”。
韩老师接着简单地描述了一下这几个条件之间复杂的关系。并不断说“时间不够,挂一漏万”,老师在整个工作坊中时常出现这样的解释,看来这短短的三个小时真难为老师如何传达复杂的新人本治疗思想了。
如此之多的新思想,加上仔细的咨询对话辩析,时间一晃就过了两个半小时,离结束只有半小时了,有不少同学希望老师做一个咨询示范,十分钟也好。但是,这时候后人本治疗的内容还未提到。
韩老师最终决定还是在最后半小时简单介绍一下“过程—体验派”。他说时间太短,他也有些累了。
对于我们这些接受过韩老师长程训练的同学来说,我们都觉得遗憾韩老师没有做现场咨询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