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现代精神分析的自体后自体心理学,
部分的关系精神分析, 与人本主义流派相比,
我们将不难发现两条河开始流向一起。但是如果我们将理论上推到弗洛依德,我们将发现这两个阵营截然不同的重点。如果再做进一步思维跳跃,将马丁布伯作为大多人本主义流派的祖师爷的话,那么这不同就非常清楚了。
弗洛依德与马丁布伯同为犹太人,但是前者,出于文化上一种脱犹入欧的情结,把自己的理论搞的特别象是“科学”,非常反对神秘主义和宗教。而马丁则不然,无论是他的情感生活,文化信仰归宿,都经历了一个失乐园和得乐园的循环。以至于,他脱颖而出,以其整合的“NARROW
RIDGE”
向世界闪耀出独特光芒。
有人误解马丁只对基督教发言,只适合于基督教,其实马丁的根基是犹太教,有意思的是,他的思想后来给了无数基督教神学家思想以新鲜的血液。同样他的影响自然不局限于宗教,当代无数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家,都得益于马丁思想的启发。不仅如此,研究交流理论的,教育工作者也大量得益于他。
为什么马丁思想有如此魅力?
在我看来,因为他超越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跨越了世俗和神圣,当下和永恒,促进文化的真正交流,。。。。我觉得,当代中国许多难题也将得益于他的思想。在我的课程和系列工作坊中的点睛之笔将是马丁布伯的思想。
更有意思的是,
马丁布伯曾经批评过的心理学家是荣格,
那么他为什么不批评弗洛依德呢?
他和弗洛依德之间差距更大啊! 其实是因为,
差别太大了, 反而无法下嘴了, 而有点相似的,
反而是可以批评和对话的.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对话哲学, 把住了现代的脉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