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治疗的进化洪流--你在哪里? (旧作重发)

(2011-06-28 13:28:00)
标签:

杂谈

   精神分析---中德, 中挪, 客体关系, 自体心理学; 家庭治疗, 解决问题取向, 积极心理学; 萨提亚, NLP; 中国式道家治疗…… 无数的名称, 无数培训师, 无数的治疗师….

 

    有没有一个透视镜框, 可以让我们拨开重重术语的迷宫,个体的色彩, 让我们看到一些核心的区别? 看到一些至关紧要的区别? 看到思想在哪里遭遇挑战, 问题在哪里蒙昧不清, 突破将在哪里徘徊?

   让我提出这样一个镜框: 那就是, 你是建构主义的,还是客观主义的? 或者你是极端建构主义的, 还是温和建构主义的? 什么样的温和,什么样的极端? 让我们把建构主义和后现代联系在一起!  于是问题变成了, 你是后现代的吗? 哪个后现代?

    在西方, 并没有什么单一的后现代治疗流派。后现代是一个巨大的范式的更迭。在西方,它影响到几乎每一派的心理治疗,每一派别如何消化这种影响,这就看出了不同.

 

   如果我们同意历史是进化着的,那么后现代似乎是那扬起的海啸一般的巨浪。同理,在心理治疗的庞杂多样的理论/流派中,也许我们也同样可以以此作为一个标尺,来分辨它们各自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正面临着一个怎样的挑战。

 

   这种立场和另外一种立场相区别。那另外一种立场说,一切不过是多元,在一片平地上的多元,大家半斤八两。这种立场说:不,不是这样。这种立场其实是进步论的立场。它认为,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他们确实有高下之分。所谓高者,它是对低者的涵括和超越(即新因素的添加而致的1+1=3,4, 10。。。。。)
.
   这样一种解说,会不会变成一场自恋的混战呢?变成一场霸道的竞争呢?那将不是这种解说所要实现的意义。这种解说,是要在我们所有人都必然面对的各自不同的进化挑战中提出问题。这样一种解说,是要拨开语词表面的迷雾,去发现核心的问题。这种解说其实呼唤对话。

 

    从这种解说出发,在我看来,我们就不能说唯一只有“叙事疗法,解决问题取向”疗法是后现代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肯定是非后现代的,因为它太像是客观主义的了;  经典认知治疗也是偏于客观主义的。道家疗法呢? 一个中国原创的流派? 道家思想和建构主义, 这里的关系有的说, 但是中国的道家疗法, 它的一方教育另一方的模式, 实在与建构主义可能大异其趣.

 

  但是,自体心理学发展到后自体心理学, 主体间性理论,它肯定是建构主义的,所以后现代的。建构主义一定是主体间性的。这就是主体间性的本来含义。


   当代关系精神分析是建构主义的吗?当然。原来源于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都是建构主义的吗? 回答就困难的多。主体间性理论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突破呢?包括移情,反移情这样的概念,其实都带着当年客观主义的痕迹。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看,由于现在和过去,我与他者,都已经不再像经典弗洛伊德时代那么清晰,则移情的本来定义就有些抓襟见肘。我们需要另外一些概念,来说明这些同样的临床现象:比如神和,神分。。。。我们还需要另外一系列新的概念来更尖锐地直指那些要害的临床现象。在我看来,这同样出现在后自体心理学的一些新的术语上

 

    那么在建构主义(或说后现代)内部,区别究竟在哪里?.


   “叙事疗法,解决问题取向”疗法是偏认知行为的,而后自体心理学同样包含认知,但是它却是偏情感的(AFFECT)。叙事疗法聚焦故事,而“后自体心理学”说:“不错,叙述很重要,但是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找出不同故事--这是比较宏观层面的,我们游戏与身体感觉和语言之间,比如我们还注意诗意象征语言在来访者的叙事中出现的时刻。。。”


    我们可以用叙事疗法来补充认知治疗。但补充不了一系列,重视身体的,情绪的后自体心理学,新人文主义大大小小的流派。。。。。。。。。

   将建构主义(主体间性)进行到底的话,我还以为,更富有实践意义的是:通过反思他所属于的机构,次文化,圈子,更大的文化系统体制系统,治疗师反思他和他自己的理论的关系。


    从而治疗师携带着对理论的广博积淀而致的化繁为简的洞察,走出术语的迷宫,面对涌动在我们周围的活生生的当代中国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