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越现代化进程中的迷茫和疏离:“交互主体性”思想指导下的心理治疗的贡献

(2010-05-22 12:20:00)
标签:

杂谈

    本文宣读于在四月在上海进行的《国际文化精神医学会议--中国文化多样性及社会变迁》。全文将发表于“上海精神医学”增刊上。眼下这里是文摘。想要全文者,或直接寻找该杂志,或请在增刊出版之后再和我联系。

    

    因为论文再长也无法全面详细说清一种心理治疗思想,本论文强调了我心理治疗思想中的亲密部分,但却对自由这个题目说得不够。这将留待以后的写作。

    

    

                                          摘要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给当代中国人生活带来了空前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个人主义的兴盛从两极的方向同时挑战着中国人个体的心理平衡。诚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所言,当我们收获自由和种种梦想实现的可能的同时,自我诞生了,同时我们也就收获了成正比的孤独和不安。

 

   本文将首先把心理治疗根据其隐含的精神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对治症状为思路的矫正模式的心理治疗,而另一类则将其称为人文模式的心理治疗。其后,本文将重点阐释后者的核心精神其实是建构一种特殊意义的精神亲密的“两人空间”;在此空间中,个体得以暂时过滤掉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拼杀,从而回归心灵;在心灵探寻中,个体得以成长出具有亲密和独立双重能力,自由流动于个体之肯定和对无常之接受之间的自我。

 

   本文将从人本主义的“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回顾起,而后重点聚焦描述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体心理学的发展—从经典自体心理学到国际最新的后自体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学派。在此描述过程中,本文将紧扣“亲密”主题,阐释这个主题如何体现在这些流派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中的。通过以上陈述,本文将显示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颇为精密的心理治疗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点在于交互主体性的思想。交互主体性—其实就是成熟的亲密的另一种解说,而主交互主体性将是对抗和超越现代社会的迷茫和疏离的利器。或者,它本来就是“现代性”成熟发展超越自己的产物。

 

   本文还将对心理治疗所谓的亲密做出一种澄清: 它是一种特殊的,有限制的, 一般不平衡的,有层次性的。

 

   本文最后将论述这一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的潜在意义:在一个前现代的传统社会中,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大多是一种“共体主体性”的关系,在这种交往中,人尚未成为鲜明的个人,他还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于是每个人只是努力地将自己的意识向社会共同体的普遍意识靠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服务于共体主体服务的关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另一种关系 “我——它”关系,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每个人只是把他人看成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便是现代社会孤独,异化,疏离之痛苦的由来。而克服这种现代性,依赖于“交互主体性”(也可称为“我---你关系”)的发展,在"交互主体性“的关系中,每个人的交往在促进他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中也促进了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