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大会:3500人云集悉尼情人港会展中心探讨幸福成因(之一)

(2007-06-17 18:37:00)
标签:

杂谈

 6月16日,澳大利亚悉尼风景如画的情人港的会展中心的可容3500人的主会场坐无虚席,一场象是学术研讨会的大会正许许拉开帷幕。是一个歌星演唱会吗? 不然! 是一个致富理财传销会吗? 不然! 这个大会有个非常学术化的名字:《HAPPINESS AND ITS CAUSES》(幸福和它的成因),然而它的参与者又不是某个专业口人士的聚集;大会由一个悉尼很小的佛教修行中心发起, 但是它又绝不是一个宗教的会议, 它的主讲者和论坛讨论者包含了广泛的职业:他们有: 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 精神科医生, 医生,哲学家,社会工作者,经济学家,公司总裁,记者, 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当然也包含喇嘛,僧人和天主教神职人员。

 会议发起者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告诉我,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有些担心借用情人港这样大的会展中心会不会是个不当的安排, 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很快报名参与者就将可容纳的3500名额一扫而光。

 这意味着,幸福和它的成因,在澳大利亚已经渐渐成为触动公众神经的热门题目。

 尽管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但当它成为一个当代西方公众的热门题目,却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内涵。人们可以热烈地讨论金钱, 可以热烈地讨论性和裸体, 可以热烈地讨论某个保健品,你很难说在这样的叙说中不包含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那么将幸福单独地提取出来作为一个题目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在今日西方, 渐渐地, 渐渐地,主流的思潮开始体认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幸福不是某个单面的物品可以取代的,幸福也许也在所有那些事物之中, 但更重要地, 它在那所有那些东西之外,它需要返回心灵本身,去重新探寻那些似乎在被追求幸福的热潮之中所遗失和迷路的。。。

 幸福成为一个题目还与心理学界中出现的一场变革有关。直到上世纪末,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幸福都不是一个主要的题目。恰相反,研究中汗牛充栋的是关于忧郁和焦虑的文献。这也许让大多不了解心理学的华人读者感到惊讶,然而如果以为这是荒谬愚蠢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上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进展巨大的成就是对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理解,正是因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渐渐可以被治疗, 于是相对说来,在西方公众中心理问题和见心理医生远不如在华人中那么讳莫如深,那么充满可怕的坏名声。心理学心理治疗的诞生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成长而成长, 心理学家被集中在现代社会车轮高速运转所制造出的各种心理疾病的前线中,在与各种忧郁症和焦虑症搏斗中发展着自己的知识。

 然而,物极必反,1998年, 前任美国心理学家学会主席 MARTIN SELIGMAN在其上任依始,立志对心理学实行变革,他创建了一个心理学的新的分支,叫积极心理学,专门研究幸福和人的积极一面的特质,和如何实现幸福和这些积极面的途径。参加本届大会的一个主讲者美国的 Dr. Corey Keyes就是积极心理学一本重要著作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幸福大会前后持续了约四天, 其中内容极为丰富,这里,我只能简要抽取一些精彩新颖,也许与华人比较相关的思想片段叙之。

 

经济收入和幸福-- 一个经济学家的演讲

 Ross Gittns 是悉尼最大报纸“悉尼晨锋报”的经济栏目的编辑,墨尔本最大报纸“时代”的经济专栏作家。

 他的演讲题目是:“你有多幸福?”

 他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 人们的幸福程度增长了吗?

 总的答案是, 对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所做的调查表明,自从50年代以来, 尽管经济收入大量增长,但人们自我感觉的幸福水平没有什么变化!

 美国:自从1948年以来,收入水平增加了四倍, 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幸福感觉没有什么增加!从1957年到1988年,对于自己的经济收入感到满足的人数反而从42%降到30%!

 日本:从1958年到1991年, 国民人均产值增加了6倍, 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没有什么改变!

 那么收入和幸福程度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也不然!人们的绝对收入是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但是相对收入水平却和幸福程度有关了!

 当一个人比较他的收入和别人收入的时候, 就是所谓的相对收入,如果发现自己高出许多, 那么幸福程度就高了!从研究中得出的一个有趣的推断是, 人们往往不和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比, 而是喜欢和别人比。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你要因为经济收入而感到幸福, 先决条件是:你必须赶上高收入者, 大大超过低收入者, 如果原来比你高收入的人在你大幅增加收入时, 他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你所希望的幸福感增加就可能前功尽弃了。 于是你要想继续以此获取幸福感, 就只有马不停蹄地继续奔跑。

 这叫做HEDONIC TREARDMILL!享乐主义的跑步机。

 谈到“享乐主义的跑步机”,经济学家的发现就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

 现代社会的人们通常喜欢从外界的事物来衡量一切。这似乎和我们社会暗藏的塑造人们行为的一些潜规则有关。比如以上的例子, 那个将追逐收入增长以为幸福根本的人,他可能下意识地不断将自己和收入高于他者比较, 于是发愤图强不断进取,他比较少去注意的是他的那个比较目标的设置是否是对自己有利,他只是以为理所当然地应该如此设定。 于是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设置可能将令他永远不快活。他生活于流行的观点中, 想象不出生活还有其他出路。 许许多多中国人活的不快活,都因为这种除了将生活的幸福目标设置在与他人比较 上面而想象不出其他的目标设置有关。

 “享乐主义的跑步机”牵涉到一条心理学规律, 叫适应性规律, 指的是,人们会很快习惯那些他努力争取最终所拥有的东西所带来的快感中,于是拥有物就变的不稀罕。

这里头可能会让许多读者想到中国传统常说的贪婪, 知足常乐。

尽管这里头有点象,但实际上心理学所发现的不是那样简单化的答案。心理学研究没有说因为人性贪婪所以所有追求应该放弃, 也没有说, 一句知足常乐就解决所有问题。

心理学研究只说,依靠拥有更多消费物来带来快感,快感可能将很短暂,因为适应性规律;你的追求是否会最终给你带来满足,这和你在心中设定的目标有关, 并非只是那个外物来决定你, 而是你自己设定目标这个行为在决定你。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