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横山风味小吃(1)——炸糕

(2020-09-07 02:35:26)
标签:

陕北旅游

陕北风味小吃

横山饮食风俗

横山风味小吃炸油糕

横山炸油糕

分类: 陕北民俗

 

陕北横山风味小吃(1)——炸糕 

选自李发源《横山民俗》

 

    炸糕又叫油糕,横山传统风味食品。制作炸糕的原料有三种,第一种是“软谷子(俗称酒谷米。注意硬谷子俗称饭谷米,不能加工糕面)”;第二种是软黄米(俗称大软米、软糜子);第三种是糯米(即江米、软大米,有粘性)。横山炸糕用的原料多为酒谷米、软黄米。

将去皮后的酒谷米或软黄米兑适量硬谷米(饭谷米),浸入水中,数小时后,笊篱捞出滤干,在石碾上碾碎,粗罗成面备用。蒸糕时,撒一层糕面蒸一会儿。熟透,复撒一层糕面,直到把面全部糕面撒完蒸熟为止。把蒸好的糕面放在案上,乘热用手蘸着凉水揉匀成团(水不宜多,否则油糕起泡),谓之甜糕(素糕)。此时即可食用,浇上蜂蜜,粘甜甘爽。将素糕切成薄片,油炸至金黄,即为油糕,外脆里绵,热食口味甚佳。若撒上白糖,另有一番风味,粘软坚韧,香甜可口,回味无穷。还有用素糕做坯子的食品,内包白糖、枣泥或肉末、白菜馅、豆沙等馅,入锅油炸民间叫“糕角角”,油香、米香、菜香浑然一体,尤为可口,属横山名贵小吃,农村食物之佳品,常常在招待贵宾、逢年过节时食用。在蒸糕时,若加上几层红枣泥,又叫“枣糕”,食时在案板上涂油切成片状即可食用,软香可口。

横山人民素喜食油糕。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糕”与“高”同音,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嫁乔迁之际,糕为必备食品,因此也叫“年糕”“喜糕”“寿糕”。吃油糕时,常常要吃荞面饸饹,这是很有讲究的,金黄色的油糕、又圆又长又韧的面条寓意着步步高升、吉祥长寿、财运亨通,福气连绵。油糕在祭祀、丧葬等仪式上赋有特定含义,既是一种贡品,又是一种镇物。

 

 

    【小资料——横山传统饮食习俗】横山是一个农业大县,长城以南为丘陵沟壑地区,主营农业,牧业为辅;长城以北为风沙草滩区,半农半牧,农牧并重。农作物以秋粮为主,约占粮食总产的90%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为谷子、糜子、玉米、洋芋、小麦、大豆。其次有荞麦、杂豆和少量水稻,经济作物中以油料作物比重最大,主要有向日葵、花生、大麻、小麻、胡麻、芝麻等。此外还有烟草、甜菜、药材等。果品资源主要有红枣、苹果、葡萄、梨、桃、杏、李子、沙果、玉皇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以农为主决定了横山人的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料——粮食为主,蔬菜和肉类等为辅。

餐次  吃板次数因季节、职业而异。农民在春、夏、秋白日较长的农忙季节,每日三餐,冬闲两餐。解放后机关、学校、厂矿的干部、职工、学生每日两餐。进入21世纪后,榆林市的干部职工统一作息时间,均一日三餐。

主食  过去,横山人的食物以杂粮为主。杂粮有小米、黄米、玉米、高粱、荞麦、大米、青稞、大麦、小麦、黑豆、绿豆等,其中以小米较多,麦类较少。饭食以小米捞饭、蒸饭、窝窝头、小米绿豆稀饭、玉米和高粱浸饭为主。洋芋虽是副食,但在横山的食物中所占比重很大,一日三餐均离不开洋芋,蒸洋芋、煮洋芋、炒洋芋,吃窝窝要粘洋芋,烩酸菜要加洋芋,晚上喝米汤泡洋芋。实际它也是主食之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主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杂粮的比重逐渐减少,小麦大米的比重连年增加。进入21世纪,大米、白面已成为横山人的主食,小米等杂粮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菜肴  副食以洋芋、白菜、野菜和腌菜为主。过去横山人民习惯吃熬菜。夏季熬活白菜,冬季熬腌酸菜。近年来逐渐讲究,除熬菜而外增加杂烩菜、凉拌菜、菠菜烩豆腐、烩粉条、炒青菜、炒茄子、炒豆角、熬南瓜、炒豆腐、炒鸡蛋等;肉食也增多了,有小炒猪肉、炖猪肉、红烧肉、炖羊肉、清蒸羊肉、酥鸡、酥肉、排骨、丸子等。

在婚、丧喜庆待客时,城镇菜肴花样繁多,冷热有近20道菜。20世纪80年代,农村则以“八碗”为主。八碗有粗八碗、细八碗和软八碗、硬八碗之分,有的地方时兴“手动八碗”。粗八碗是4碗炖肉、4碗烩粉条;细八碗是八碗八个样,大体是鸡、鱼、猪、羊肉和蛋类;软八碗是一次上就,硬八碗是吃完加添,手动八碗则是一个人一碗,碗内样样俱全。

随着主食结构的改善,副食品种也明显增多。农民大量种植大白菜、西红柿、菜辣子、夏豆角、黄瓜、茄子、芹菜、莲花白等,经常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普通农家办红白事、招待亲朋,也能随时添加几道时兴热菜、凉菜,客人喝白酒、饮料、抽香烟、划拳、打杠子、摇色子,热闹非凡。人们在祥和、热闹的气氛中酒足饭饱之后,主食白面馍馍、大米饭等已食之甚少。

烹调  城镇烹调技术较好,以熬、煮、烩、炒、煎、炸、烙、烤、汆、烧、炖、蒸为主。城乡群众口味均偏重香、酥、脆、咸、辣、酸。调味料有油(猪油、羊油、麻油、香油)、盐、酱、酷、花椒、茴香、葱、蒜、辣子、韭菜、芫荽、姜、味精等。

传统小吃  传统小吃主要有米糕、枣糕、搅团、黄米捞饭、黄馍馍、油馍馍、软糜子炒面、杂面、荞面饸饹、荞面圪饦、荞剁面、抿夹、凉粉、黑粉、碗砣、窝窝、油旋、果馅、煎饼、烙饼、拌疙瘩、摊黄、钱钱饭、绿豆米汤、豇豆米汤、豆腐脑、粉浆饭、羊杂碎、洋芋擦擦、洋芋抹抹,庞()洋芋、小炒猪肉、羊肉丁丁、米酒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