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台——榆林镇北台
http://s16/mw690/62141aa9gx6DxA21ep19f&690
http://s14/mw690/62141aa9gx6DxAl7xi53d&690
中国书画名家刘文西题“天下第一台”五字。镇北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而画家刘文西干脆在大门外直接给了它“天下第一台”的名号,我在脑子里搜索了一下能有资格争夺这一名号的几个候选——拜将台、铜雀台、凤凰台等,相较之下(如果这几个台还在的话),拜将台失之于应景,铜雀台失之于香艳,凤凰台则太过温婉,大约也只有这个镇北台撑得起天下第一的门面,刘画家的赞誉也算贴切。
http://s4/mw690/62141aa9gx6DzEX0UTh33&690
2000年8月22日,中国古建筑学家、原长城协会会长罗哲文先生题写的“万里长城第一台”七个大字。
http://s5/mw690/62141aa9gx6DzESX4ji84&690
http://s14/mw690/62141aa9gx6DzELdog50d&690
http://s7/mw690/62141aa9gx6DzD9SvRAb6&690
http://s9/mw690/62141aa9gx6DzCHPgQE98&690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时有感而题。
http://s10/mw690/62141aa9gx6DzDQLCS5d9&690
二层北墙原有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石刻“镇北台”(已毁),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
http://s6/mw690/62141aa9gx6DzE7p2MRc5&690
二层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书)二字。
http://s6/mw690/62141aa9gx6DzFht4LHe5&690
这是中国古建筑学家、原长城协会会长罗哲文先生题写的“榆塞”二字。
http://s1/mw690/62141aa9gx6DzFlrjdC30&690
http://s4/mw690/62141aa9gx6DzFrEiEXc3&690
http://s6/mw690/62141aa9gx6DzQNcM0B55&690
http://s5/mw690/62141aa9gx6DzUF9QhKa4&690
《镇北台记》石碑(原碑已毁),非常详细地记载了修建镇北台的起因、时间和过程。碑文作者,就是镇北台的缔造者涂宗浚将军。
http://s12/mw690/62141aa9gx6DA1qaEI3fb&690
http://s5/mw690/62141aa9gx6DzQV2Vms94&690
http://s16/mw690/62141aa9gx6DxMOkLbVdf&690
刚刚再版《陕北民俗歌谣精选》,利用双休日驱车送书,第一站,到达镇北台。故地重游,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很想独自一人再一次登台望远。2009年9月17日我第一次有时间与朋友登上镇北台,之后几年间,虽经常去那里送书结账,但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像连个多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
镇北台,位于陕西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建于明代,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也可以看到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独自漫步镇北台,留意到台上的题词“镇北”、“向明”,可谓其心昭彰。
秦灭六国后,国势日盛,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之地后,为了防止凶奴的侵袭,又修筑了西起临三北(今甘肃山尼县),经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万里长城,并在陕西境内的榆林地区设置郡县,到了汉、随朝都继续沿用秦长城,又多次予以修筑。进入明朝以后,先经明英宗和明宪宗两次大规模修筑,边墙内外墩台烽隧东西衔千余里,声应乞求,互有联络,使榆林一带的长城由点连接成了线。明成化九年(公元1472年),在巡抚延绥都御史余子俊(1428-1489)的建议下,延绥镇由绥德移至榆林,并在榆林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当时,古人称这些地方为互市,但自从设置互市后,蒙古人窥视关内物产丰盈,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汉、隋长城的基础上,亲率兵民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款贡城和易马城。经历了133年之后,也就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延绥镇巡抚涂宗浚又在榆林镇北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起了镇北台,气势威严,居高临下,屯兵住将,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
镇北台,依山踞险,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是古时重要关隘和军事瞭望台。台呈正方形,共四层,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总占地5000多平方米。第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有砖石马道。城垣内原建有守台戍卒营房,现仍有部分遗址可见。第二台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北面原有万历时延绥镇巡抚涂宗浚所书石刻“镇北台”,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墙外砌有砖石踏步可直达四层。第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据说,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饱经风雨后,在清末时坍塌了。各层四周均在围建2米多高的女儿墙上开设垛口,台、墙、垛口和地面都用青砖铺砌,垛口上部均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戍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阆苑隈。”这既是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时的感概,也是威风凛凛镇北台当时的真实写照。镇北台虽然距今已有400多年,早已是苔痕班驳,但仍然屹立在塞北,巍峨壮观,任凭狂风肆虐,更显古朴苍桑。
如今,站在苔藓斑斑镇北台上,穿越时空,极目眺望,无际的长城,远处旌旗烈烈,风烟滚滚,战马嘶咽,杀声阵阵,近处荒草连连,浅者没膝,深者齐腰,随风起伏,不时有野羊、野马、野骆驼等惊奔而过。镇北台的修建和屯兵戍边,不仅加强了塞外防御,而且也极大地震慑了匈奴,其贪婪之心得到了扼制,不敢轻易越边南下,一时间军民相安,蒙汉出现了和谐气氛,延绥边境各处开始的蒙汉互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只见镇北台下的“款贡城”内,蒙汉官方往来频繁,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欢声笑语,代替了兵戈相击。
“易马城”里
“万骑辐辏”,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驮着各种皮毛.源源不断地从大漠和草原深处赶来,各地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等,也从四面八方一批又一批地来到红山市。晨曦中余晖里,贸易的驮队马帮,齐聚易马城,牛羊成群,驼叫马嘶,帐包鳞次,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覆,不绝于耳目,一派蒙汉贸易热闹景象。对此,清代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这一首《镇北台春望》,应该是我们登临镇北台时心情的最好写照。当国家已经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的时候,镇北台自然就失去了“镇北”的作用,转而成为一处宝贵的文化遗址供人们留驻、观览并发思古之幽情。
站在台顶远眺: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现代城郭,构成了沙天、水天的多幅绚丽画卷。借助望远镜,可看到碧波荡漾的红石峡水库,沙漠运河,沙漠海子风光,还可看到郁郁葱葱的林带果园。一架望远镜,延伸了人们的视野,转换了人们的时空:秦长城的烽火台遗迹,起伏的黄土丘陵,还有十六世纪汉蒙贸易的易马城、红石峡和榆林古城,这是多么壮丽的江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