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红鹤寺”
刘荣庆
临潼骊山西麓斜口镇韩峪秦东陵,韩峪沟水库,洪庆堡坑儒谷,我都骑自行车沿蜿蜒小道去过看过。当年在洪庆堡附近学大寨平整土地的场景,仍在脑际回旋。然而,对军王村山上的红鹤寺,却生涩。唐代红鹤寺临潼县志无载,案头的寺庙文献亦未见只言片语。民间集资在“唐址”重建,并称之为净土宗法门的寺院,当有所本。仅“红鹤寺”与“净土宗法门”这两个佛门术语本末,也下有探讨的空间。
骊山西绣岭老君殿、朝元阁,是华清宫李唐皇家的道场,用建华清宫余材建筑的东绣岭石瓮佛寺。一行和尚圆寂后,葬在华清宫西返京城长安的官道之南,当属斜口镇与韩峪之间,邵平店之东。以唐代道佛争胜的背景看,在韩峪今军王村山上建红鹤寺存在可能吗?
唐代芷阳建净土宗红鹤寺不奇怪
净土宗为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一说为汉传佛教十宗之一)。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万尔陀佛净土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中国净土宗祖庭为陕西西安香积寺和江西庐山东林寺(庐山慧远倡导,与众多好友结莲社,发愿念佛,故亦称“莲宗”)。或简称“净宗”。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北魏昙鸾(476-542)始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善导为佛教史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善导开创修持简便易行的持名念佛,打开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开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因此,唐代昭应芷阳民间建净土宗红鹤寺一点儿也不奇怪。唐武宗灭法后,不少佛教宗派衰亡,而净土宗仍呈强大生命力。宋“禅净合流”,带动天台、华严、法相、律宗同归净土。明清之后,净土宗一枝独秀。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红鹤寺长期甚为可能。
红鹤寺之“红鹤”所指何物?
在道教神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仙鹤的吉祥、长寿、飘逸、逍遥、羽人升天,仙鹤(丹顶鹤)与道教结有不解之缘。1900年前的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自称学道鹤鸣山,道教《云笈七签》记:张天师可以乘坐仙鹤任由往来。[唐]宋之问《咏省壁画鹤》曰:“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那仙鹤也指丹顶鹤。
那么,作为净土宗的临潼红鹤寺之“红鹤”,所指何物?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其花即指莲花,以莲的智慧和境界为喻。在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悉达多太子降生时,皇宫御苑中现八种瑞相之一即池中白莲花。信徒见到佛经称佛国为“莲界”,称寺庙为“莲舍”。泥塑、壁画之佛菩萨或坐或站于莲花台之上,或掌托莲花,或手执莲花,神态如莲般安祥慈悲,佛灯和蜡烛常作成莲花造型,和尚的袈裟称“莲服”,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亦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而多肉植物红鹤花,为景天科(Crassulaceae)拟石莲花属(Echeveria),春季开花,也叫火鹤花、红掌、花烛、安祖花、烛台花、台灯花、大盾、幸运花等。红色手掌的掌心竖起一条弯曲的金黄色肉穗;看上去,又像鹤的颈项。其叶片典雅,花形高贵,株姿优美。临潼红鹤寺,是否因缘于石莲花属红鹤花呢?非也,非也。因为分布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红鹤花,从发现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佛门所说的莲花,不会也不可能指石莲花属红鹤花。
红鹤,是否为佛道博弈竞长中,比附仙鹤(丹顶鹤)的鸟类呢?如红鹳(又称火烈鸟),或者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美洲红鹮(学名:Eudocimus
ruber)呢?红鹳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南北美洲,加勒比海和加拉帕戈斯群岛、非洲、马达加斯加、欧洲南部、西南亚、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红鹮栖息在南美洲热带及特立尼达。红鹳、红鹮引入中国并不以红鹤相称,亦未见与佛教文化结缘。
佛教于鹤,虽未如道教那样热烈的鹤崇拜,但也吸收了中国道家文化的鹤元素。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全溪村景贤路丹霞山麓,相传东晋永和三年(347)张文君舍却住宅,由僧人立寺,尚无寺名。旋有白鹤飞呜其上,即名以白鹤禅寺。禅宗,又称佛心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可见,并非仅临潼寺院以鹤为名。
临潼韩峪军王村山上的红鹤寺,那红鹤,非红鹳、红鹮所指当为朱鹮。
红鹤寺红鹤指朱鹮
朱鹮,为中国本土之珍稀鸟类朱鹮,又名红鹤、朱鹭、红朱鹭、鹮、朱脸鹮鹭。红鹤,为鸟纲(Aves),鹳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
(Threskiornithidae)朱鹮属(
Nipponia)朱鹮种(N.nippon),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朱鹮为雄雌同形同色的鸟类,成鸟全身羽色以白色为基调,但上下体的羽干以及飞羽略沾淡淡的粉红色,尤以初级飞羽的粉红色较浓,头颈部的羽毛特化伸长形成下垂的冠羽,整个面部,包括额部、眼周、眼睑和下嘴基部裸露无羽毛,且呈鲜艳的红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红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黄色,脚亦为鲜亮的红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朱鹮堪称古老的鸟仙。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鹮科鸟类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现存仅有大约16属26种。
朱鹮,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朱鹮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1933年春齐白石赠给苏州金松岑的《红鹤图》,那“研朱画鹤”的提足回望之姿虽很生动,却分明是一只别名红鹳的火烈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鹮种群,尽管只有六只,却是世界上仅存的朱鹮种群。作为对外记者,当我获得这个确切消息时,毫不犹豫地对境外报道了这个轰动性的新闻。
恕我孤陋孤闻,那当儿尚不晓得朱鹮又名红鹤、朱鹭、红朱鹭。汉乐府《朱鹭》诗云:“朱鹭,鱼以鸟。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古代朝廷上树立一面大鼓,上面装饰有一只红色的鹭鸟。朝臣面君先击鼓再进谏。《朱鹭》诗此诗借咏鼓为喻——朱鹭鸟吃鱼,吃掉后又想吐。鹭鸟以什么为食呢?在荷茎之下进食。咽下去呢还是吐出来?得去问击朱鹭鼓的进谏者,究竟要对皇帝吐露真情,直言进谏呢,还是把真话咽回肚子里去,不说给皇帝听呢?可见,在中华文明语境里,红鹤是鼓励说真话的象征。与在骊下昭应当过县令的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的“吴郡张籍”,于《朱鹭》里写道:“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诗人出爱怜、保护翩翩远飞“羽毛如翦色如染”
朱鹭,将笔锋直指用网捕杀朱鹮的豪强。[南北朝]张正见、苏子卿、王僧孺《朱鹭》的五言诗,都含了“怀思自远归”,“原识昆明路,乘流饮复栖”,“玉山一朱鹭,容与入王畿。欲向天池饮,还绕上林飞”的意境和“周诗振雅曲,汉鼓发奇声”的直言进谏精神。
红鹤寺座落地芷阳考
红鹤寺座落的骊山西麓,背倚秦王朝葬祖东陵,在骊山西麓的山坡地带,南起洪庆沟,北至武家沟,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考古调查,其为战国时期咸阳毕陌陵园之后,秦始皇陵之前的秦国王室墓葬。《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昭襄王、庄襄王俱葬芷阳。”此二墓按葬仪应为王墓或王后合葬墓。就是说,秦始皇父母庄襄王和赵姬葬在东陵陵园。秦东陵之名,始见于《汉书·萧何传》,《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芷阳”。原因在距离秦芷阳为奉陵邑,以地名而名陵。秦东陵位于骊山西麓、灞河东岸的铜人原上。陵地内共发现4座陵园。鸿门宴时,刘邦在樊脍护卫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走的即骊山北麓通芷阳的路,“归霸上”。》“自骊山以西,皆芷阳县地,”盖秦时芷阳地甚广,不止霸上也。唐分万年置芷阳县,寻废。
芷阳邑当在咸阳东通秦官道——“轵道”。春秋时,秦穆公为彰“霸功”,将发源于蓝田谷中的滋水易名霸水,并在水旁营建霸宫。战国晚期,秦昭王对霸宫修葺扩建,易名为芷阳宫。据《陕西通志》载:“芷阳宫,在霸上。”据《史记·地理志》:“霸城,故芷阳,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三秦记》:“霸城,秦穆公筑为宫,因为霸城,汉于此置霸陵。”《太平寰宇记》:“霸岸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秦襄王葬于坂,谓之霸上。”《读史方舆纪要》载,秦芷阳宫在西安“府东三十里”。临潼区斜口镇韩峪乡的油王村一带在霸河东面,位于骊山西麓的芷阳阪上,芷阳阪又称铜人原,在古代霸上的范围之内,离唐代兴庆宫东的通化门和清代的西安府城均约15公里。
秦东陵设置奉陵邑曰芷阳。据考古调査,秦芷阳宫可能在临潼县韩峪油王村带。油王村南已发现古建筑1座,夯土基址南北长29米,残宽3米。考古人员清理出一长方形水池,池底发现一片陶罐底上有阴文模印“苣”字。池西一可能为贮藏食物的地下室,内有秦器物残片甚多,一片罐肩上刻有“苣”字陶文。“苣”,即芷,乃芷阳之省文,当是芷阳陶窑产品的戳记。又出土4枚秦半两钱及1件半两铜范,可证此地为具有铸币权之官府所在地。还有10多件动物纹、云纹瓦当,这是典型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图画瓦当,说明建筑物是秦离宫一部分(张海云:《芷阳遗址调查简报》,《文博》1985年第3期)。限于随工清理,芷阳宫的主体建筑尚未找到。汉文帝在世采建墓地曰霸陵,在灞河西岸之狄寨原(白鹿原),秦属芷阳县辖地。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将芷阳县改为霸陵县,县治仍用霸河东岸的原芷阳县城,县城与陵墓约距10华里,建筑物按皇帝奉陵邑的规格营建的。在油王村秦汉遗址,内还发现“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块,“延寿万年”虎纹砖和4枚五铢钱。均是标准西汉文物,文字瓦当和虎纹砖乃皇家宫殿专用特制之建筑材料,证实秦宫殿城池为汉代所继续沿用,并修葺过。另外,还发现铸有货布字的铲形货币(新莽政权遗物)。复古篡汉的王莽采用“秦穆公章霸功之义”,将霸陵县改名水章县,县治不变,故其地有莽币出现。上述文物遗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东陵侯召平后来住在邵平店。
《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
三国阮籍《咏怀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秦亡召平沦为布衣,以长安青门外务瓜为生。《汉书》:“霸城门,民间所谓青门也。”[唐]郑禺写骊山史事《津阳门诗》也有青门景致:“青门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诗云:“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便是面灞水而居的滋阳(芷阳)人。唐李白、杜甫、骆宾王、王维、杨炯、孟浩然、温庭筠,宋苏轼等都在诗中称颂过邵平种的东陵瓜。
[唐]沈佺期在《初冬从幸汉故青门应制》一诗,联想萧何与召平历史典故,对“渭水对青门”(霸城门)的变迁有所描绘:“汉王建都邑,渭水对青门。朝市俱东逝,坟陵共北原。荒凉萧相阙,芜没邵平园。全盛今何在?英雄难重论。
故基仍岳立,遗堞尚云屯。当极土功壮,安知人力烦。 天游戒东首,怀昔驻龙轩。何必金汤固,无如道德藩。
微臣谅多幸,参乘偶殊恩。预此陈古事,敢奏兴亡言。 ”
王维《辋川闲居》也说:“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王维从蓝田辋川联想青门故事,诗中的“寂寞於陵子”,当即秦东陵侯召平,而远望“原上村”当是骊山西麓铜人原、狄寨原(今白鹿原)一带,而“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何义?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古以为六谷之一。五维《游感化寺》诗:“香饭青菰米,嘉蔬绿芋羹。”而白鸟,有释白鹇的,有释白鹭的。总之,从骊山往蓝田辋川乃及秦岭深处,草木葱笼,羽毛如霜雪的鸟儿上下翻飞,宛如太平仙境。“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问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
([唐]李益《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
红鹤在骊山翩翩飞舞不会遥远。
我坚信,唐代长安八水、铜人原、狄寨原(今白鹿原)乃至骊山,生态良好。“树暗辨新丰”(张说《奉和圣制登骊山山顶寓目应制),“御路穿林转”(崔湜《奉和圣制登骊山山顶寓目应制》),“榴枝婀娜榴实繁”
(李商隐《石榴》),“糜鹿但纵横”(韦应物《酬郑户曹骊山感怀》,“鹤似闻琴至”(卢怀慎《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还字》),“御座丹鸟丽,宸居白鹤惊”(窦希玠《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英字》),“兴阙菱歌动,沙洲乱夕鹥”(苏颋《扈从温泉泛渭川得齐字》),诵读唐诗描绘骊山风景的语句,可见沙洲湿地的游禽、涉禽种群密度甚大。包括黳鸥、白鹇、白鹭、白鹤(体型略小于丹顶鹤的涉禽)、仙鹤(丹顶鹤)、红鹤(朱鹮)在内的珍稀鸟类当在其中。
骊山红鹤寺的取名,宗教文化、生态环境两者相兼。因为,直到明代,典雅、高贵、祥瑞的红鹤(朱鹮)仍然在中国繁盛纷飞。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东方宝石”,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明初广东东莞士人陈琏《朱鹭》以三字经的歌谣体颂扬红鹤(朱鹮)曰:
“朱鹭来,集天池。丹为裳,砂为衣。朱鹭来,色光华。耀晨曦,映晴霞。朱鹭来,自丹丘。繄赤凤,可同游。朱鹭来,际时雍。神筴演,庆无穷。朱鹭来,彰有德。和气充,百福集。朱鹭来,协嘉祥。登瑞图,煊有光。”
2005年8月9日,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保护与繁育,据2008年统计,野生动物朱鹮大约有500只。现已达近2000只。曾经由考察队于秦岭地区发现朱鹮。但愿骊山随着红鹤寺的复建,加速生态环境的优化,“吉祥之鸟”、“东方宝石”红鹤(朱鹮)在内的珍稀鸟类,翩翩飞舞的时日将不会遥远。
2020年6月10日一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