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子
借用这位未曾谋面的朋友三年前的涂鸦来开篇。
北大确实很大,但北大之大不在其面积,而在于其承载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于其“囊括大典,兼容并包”的精神,在于其百余年校史上留下的那些烨烨生辉的名字。
这几日的寒潮过后,分外的冷,京城的空气少有这样的通透明澈,天空蓝得耀眼,借着午后阳光的一点暖意突然想到未名湖畔走走。
虽不是这里的学生,但对燕园也并不陌生,学生时曾多次陪到京的同学朋友到此瞻仰。对于每个学子来说,谁又不曾有这样一个梦呢?距上次来不觉已忽忽数年了!
二 静穆

从西南门进园,沿勺园一路向北,在勺海稍做停留时,有清亮的昆曲声入耳,一位着黑衣的女士的背影,正一路吟唱着沿西墙悠然向北而行,声音不高却余音袅袅,此外四下里寂静无声,好一个清净的冬日午后。
迤俪走到西门,门内小桥下冰面冻的结实,晴日下比天光显得更加幽蓝,一群锦鲤静卧在池底,象是在抓紧时间向透过冰层的日光汲取一些儿温度。桥东的古槐、古银杏、华表、办公楼皆静静地沐浴在斜阳的光辉下。

三 快乐
沿东西轴线向东,便见有同学拎着冰鞋向未名湖上而去,湖面上人头攒动,不复往时的清幽,冰上的学子有人潇洒自如,有的蹒跚学步,欢声笑语中肆意挥洒着快乐,享受着未名湖的冬趣。这里不是什刹海冰场,却依然可以是另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别有一番意趣。

四 温馨
漫步在湖南岸,从慈济寺向右拾级而上,那里坐落着斯诺墓,碑文“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由叶帅提写。此日旧地重游时石碑上依着一束康乃馨。鲜花何人所献?是斯诺先生的某位读者,某位校友,某位北大的同学,亦或是校方的细心安排?不论是谁,在这严寒的冬日里,斜阳下,浓荫中的这一束鲜花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暖意。

五 清雅
距斯诺墓不远的临湖轩,又复归宁静,阳光透过高大的白皮松与细密的竹林洒在草地上,不远处的梅石碑、乾隆诗碑静卧在苍翠之间。这些曾经历过兴衰荣辱的圆明园遗物,如今在这坐虽由外国人设计,却完美地继承了中国建筑传统的园林学校之中,也可谓得起所哉了。

六 红湖白月
归去前特地向未名湖北侧一游,镜春园,朗润园正在修葺,不得见。鸣鹤园东侧的红湖水面已干涸不见,在斜阳映照下反而颇有些名副其实的色彩,东方的颓杨衰柳上,一轮未圆的月亮早早挂上天际,与枝头喜鹊相伴,亦颇具几分画意。西侧的荷花池同样业已干涸,西北角静立着一面残碑,碑文已过半模糊难辨。

七 涂鸦

此文以涂鸦开篇亦以涂鸦作结,就在刚刚提到的那面残碑上,看到这片涂鸦时令人不仅莞尔,似乎看到了一个顽皮又有些孤单的小姑娘在此对着一只蜗牛说话,亦让我想起废名先生的《桥》、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还有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然而我今天来此又是为了什么呢?似乎亦如这段涂鸦的主人一般吧。
(拍摄于2009年12月27日)
(成稿于2009年12月31日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