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国亲联盟对泛蓝整合的作用
(2010-01-20 15:20:10)
1月22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台北,与身在美国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通过卫星视频会议的方式,签署了国亲联盟协议,再次将两党关系由“立法院合作”提升到“选举合作”的层级。与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两党共推“连宋配”时的情形相似,此次国亲联盟也是在“合则两利,斗则双输”的背景下结成的。此举究竟是两党在竞选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还是泛蓝实质性整合的开始,还有待观察。
国亲各取所需
此次国亲联盟协议的签署,是台湾蓝绿均势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使然。蓝绿恶斗不休的局面,基本上断绝了各政党左右逢源的政治空间。而蓝绿均势的现实也使国亲两党不得不在选举中进行合作。对国民党来说,国亲结盟是着眼2008年“大选”势在必行的一步。刚刚结束的北、高市长选举结果表明,台湾蓝绿分野的政治版图已经进一步固化,双方的民意支持率极其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与亲民党合作共推候选人,国民党才能保证泛蓝选票不流失。对亲民党来说,国亲结盟则是着眼于2007年底的台湾“立委”选举。即将实施的单一选区两票制使台湾的小党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为避免在选举中被泡沫化,与国民党联盟共推候选人,成为亲民党唯一的出路。
联盟不等于合并
但是,也应看到,联盟并不等于合并,联盟协议的签署只是泛蓝整合迈出的第一步。2004年泛蓝在“大选”中落败后,在接下来的“立委”选举和县市长选举中,国亲两党一直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在残酷的选举政治环境中,两党分别推出的候选人争的却是泛蓝选票这同一块蛋糕,因此兄弟反目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两党在2007年“立委”选举和2008年“大选”迫在眉睫的压力下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时间已经过了三年,有些嫌隙不但未缩小,反而加深。而国亲联盟协议也未改变两党两套班子、两套人马的架构。这种桥归桥,路归路的结盟,与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仍有不小的距离。
泛蓝整合任重道远
根据以往经验,国亲合作一触及到实质利益问题,合作就容易演化成互斗,2000年以来的两次“立委”选举和两次县市长选举概莫能外。此次两党虽然高调签署联盟协议,但两党实现全面合作的主要障碍并未消除。
首先,两党共同决策机制和“立委”提名机制搁浅。在此前的“国亲联盟协议草案”中,有“国亲政党联盟设置‘决策委员会’,由国亲两党主席共同召集,两党各推派三人参加,讨论重大政策法案基本原则,及选举合作事宜,如有争议性议题应采一致决”的内容。可是马英九在协议签署后接受采访时却表示,“国亲协议确定了两党共同提名‘立委’人选的方向,但关于提名机制问题如何落实,还要由双方继续协商。”换言之,在2007年“立委”选举已经火烧眉毛的时候,两党在涉及实质利益分配、最关键的提名机制上仍未能达成共识。这无疑使国亲联盟的意义大打折扣。
其次,国民党内部整合仍面临严峻挑战。在两党联盟问题上,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最大。在讨论“国亲联盟协议草案”的国民党中常会上,许多中常委炮声隆隆,一些“立委”和基层反弹强烈,直接导致草案中关于设置国亲联盟决策委员会的内容未获通过。
再次,国亲两党都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老毛病。在过去的国亲合作中,经常出现高层同意合作,基层候选人却自行其事的情况。而2007年选举,“立委”席次将减半,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势必更加惨烈,在个人利益激烈冲突的条件下,两党能否约束各自的候选人,对两党来说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国亲联盟能否精诚合作,将直接决定泛蓝在未来台湾政治版图中的地位。如果两党只是迫于形势,面和心不和,则泛蓝在2007年“立委”选举和2008年“大选”的前景就都不乐观。如果双方从上到下能清醒认识它们面临的严峻形势,顾全大局,必要时各自做出一定牺牲,充分利用“联盟”这个合作的政治平台化解歧异,齐心协力,那么泛蓝的整合与未来才有希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