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1NlnRMzy6PyJSNZTq98&690稻草人》导演手记" TITLE="《再见 稻草人》导演手记" />
短片视频观看地址:http://v.qq.com/cover/0/03sv7m0t3yp4l71.html?vid=q0145ooslxq
孤独的少年,宁静的稻田,消失的父亲,沉默的稻草人,是我儿时的记忆。
少年和稻草人的超现实主义友谊,见证了一个孩子的爱与成长。天真,朴实,狂欢,悲伤,一切的背后是无私的爱和经历现实阵痛后的成长
我们希望以简单的叙事手法,讲述有限的几个人物之间不简单的情感,通过意象化处理和叙事留白,与观众形成深层次的情感互动,这也是我们的创作初衷。
剧作
原作故事是一个直面现实伤痛的残酷故事,故事原型的人物构架设置比较有原动力。不过原作中母亲跳楼,父亲被关进监狱的残忍结局对一个孩子而言有些太过残酷,如果只是客观呈现这么一个伤痛的故事倒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考虑再三,最终决定以小宝的视角讲述一个孩子世界的现实童话故事,一个谜一样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稻草人的忠诚陪伴,有天马行空的狂欢,有一望无垠的稻田。关于影片中父亲的死亡,我觉得不应该是冰冷的,撕心裂肺的,相反在影片主人公小宝的世界里,它应该是充满魔幻的,有着超脱现实之外升腾而出的情感。因此,当构思好结局的狂欢大游行时,整个故事仿佛已经从我手里挣脱出来,成为一个独特的故事。
因此,我们将稻草人的符号特质寓意为父亲的形象,一个孩子内心关于父亲形象的外化。为此,在剧本修改过程中我们删去了大部分父亲的戏,只保留开篇引子且不给正面镜头,以保持我个人喜欢的叙事留白。
拍摄过程
由于九分钟锦标赛是赛制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拍摄任务。由于前期准备的不足以及暴雨天气影响,为影片摄制带来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拍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取舍的过程,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体来看,由于所有主创这些年大家一路走来比较默契,使得在困难重重下我们的完成度还是可以的,当然这一切更得益于整体团队的配合。
整个拍摄期间,出工第一天箱车抛锚不算大事,各组与主创团队缺乏时间磨合也不算大事,可怕的是拍摄期间连着三天阴雨天,给我们的拍摄工作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
泥泞的稻田里,一群人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很多次刚拍到一半,天气忽然小雨变成暴雨,只能临时转场转拍室内戏。对我而言,最难的地方在于根据天气状况边拍边调整拍摄进度,既要按期完成任务,又不能因为天气原因导致不接戏或影响戏剧者氛围。
小演员李世平的配合度比较不错,葛兆美老师的表演也比较稳定,算是期间一大幸事。
影片最后的游行大狂欢是整部影片的重头戏,外景场地协调以及四五十号小演员的控制问题频频。关于围观群众的问题,小演员们疲惫罢演的问题,灯光位置无法移动的问题,以及现场剧组人手不足的问题,导致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无数次忍痛舍弃一些东西,不断地在取舍中把握重点。这里特别要感谢美术组卢超,全程扛着稻草人以蛙跳的姿势完成整部戏,将稻草人的动作表现的活灵活现。
最大遗憾是最后一场戏的魔幻气氛未能完全到位,两天的戏份压缩在几个小时内拍完自然留下很多遗憾,也留下很多宝贵经验。
后期
后期创作永远是最欢乐也最心疼的过程。有了前期拍摄清晰的场面调度和分镜头叙事,后期剪辑完成得比较顺利。感谢张少林和小苹果二位能够容忍我的苛刻过分要求,影片终于在剪辑台的产房里初见雏形。
声音创作方面,由于跟丹枫我们的创作理念一直都比较默契。真实而游离的声音设计为影片氛围,让平面的影像具备了空间的想象。
作曲方面,从美国乡村到亚洲风,最终确定久石让和弦风,袁思翰的作曲三易其稿。定稿音乐从开篇几段不温不火的情绪控制,到影片高潮的浑然释放,让影片的情绪异常饱满。
感谢
这里要特别感谢整体摄制组的全力配合,感谢摄影师陈丛,感谢录音指导李丹枫和司中林老师,感谢副导演龚津巾,感谢美术组欧璇和卢超以及其他同仁,感谢主演李世平和葛兆美老师,感谢音乐作曲袁思翰,感谢制片组侯文佳和孙超的配合,感谢灯光组和场务组以及司机师傅们的支持,感谢后期少林和小苹果的辛苦付出,感谢邱琦和陈鲮为代表的九分钟锦标赛组委会对我们的信任,感谢所有为这部影片创作做出努力的同仁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大家受累了,这里跟大家道上一声辛苦。
青年导演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团队创作是需要磨合的,我们一直在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