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们的意义---读《特吕弗和希区柯克对话录》
(2009-09-06 15:43:05)
标签:
文化 |
特吕弗是我很钟爱的导演之一,他的《四百击》和《祖与占》以写实的朴实拍摄风格和绵长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希区柯克这位大胖子,以往对他的认识只有两点,其一:十足的大胖子,凶杀情杀之父;其二:著名的“麦高芬”创始者。按说特吕弗和希区柯克两人的风格完全迥异,一个写实,一个完全摒弃写实为了故事而故事,但在两个人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却有如此强烈的共鸣,很是让人琢磨。
这本书对希区柯克的从影历史,尤其是他本人的心理历程,随着二人的一问一答,逐渐发散开来。对整本书最大的感触,反倒不是希区柯克如何从一个工程师,做到字幕员,到助理导演,再到导演大导演的艰辛过程,我反倒在书中看到一个性格饱满的胖子,一个表面高谈阔论内心却小心翼翼的被众多光环笼罩却对观众谨小慎微的人,生动地站在世人面前。他性格中的缺陷所散发的光辉,铸就了他日后的如日中天,感染到了他的电影观众,也感染到了阅读这本书的人,比如我这样的普罗大众。
希区柯克用一生的时间制造恐惧,为了抓住观众的心他忍痛舍弃掉影片的真实性。他的影片通过各种电影手段,营造出来的情绪,被他护仔母鸡般谨慎地维持,延续,升华,最终引导观众进入希区柯克式的情景里,一直到影片最后。他的谨小慎微形象,他的把观众捧若上帝的态度,值得我辈敬仰。
应该说,他是有轻微心理缺陷的,童年的记忆给内心敏感的他留下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恐惧。然而正是这内心力量的源泉,加上他的个人努力,才造就了一代悬念大师。另一点,正是因为他对他人的不信任,使得在后面从影后时时事必躬亲,也让他变成导演中的全才。
序言的最后一段大意是这么说的:他们是有着这样那样性格缺陷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无法苛求他们给我们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已经让他们顾不暇接,痛苦折磨。他们本着与生俱来的使命,向我们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袒露着自己的缺陷或伤疤。如果说意义,只能说在我们深入他们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寻找我们的影子,进而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还有自我的价值与追求。
或许,这就是一直以来我找寻的意义,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