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的日子-《最好的时光》拍摄手札

标签:
文化 |
(2008年08月15日)
由于赶上台风和暴雨,只拍了3天,40分钟,只有原来剧本的1/3。匆忙回京后,剪辑出来在公司影院播了一下,效果还成。于是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辗转大半个中国,赶到雷州。
潮湿的风,咸咸的海风,夹杂着咸咸的雨水,润湿了夜色里的山村。
午夜时分,终于赶到湛江,倒车到榆溪。第二天一大早,经客路到纪家村。我有个习惯,到哪里说哪里话,见什么人用什么人的语气说话。于是,自己的话也从京白到普通话,到广东普通话,再到夹杂几句白话,甚至最后离开那个镇子跟阿姨说再见,语言又变成雷州话:“啊一,瓦夹卜一啦,瓦揍啦,贼噶,啧啧。”
风景的确美。
原汁原味的海,不加修饰的渔村,火红的胶泥地,笔挺的树林,安谧的盐田,乱飞的蜻蜓,出海的渔船,红泥砌成的茅屋,飞驰的摩托车,瞬息万变的天气,构成多层次立体的时间和空间。我所能做的,只是给风景装入一些原汁原味的孩子,让他们演绎他们自己的故事,在人生最好的时光。
故事是假的,感情是真的;人物是假的,但生活是真的。谨以此片纪念海边那群孩子和青春有关的日子,和爱情有关,和亲情有关,和海有关,和生命有关的,最好的时光。
海鲜大排挡里说出以上一通发言,几个当地孩子眼睛闪闪发光,我也不由得狠狠激动了一把。
台风,狂风骤雨倾泄而下。
无奈地坐在阿霞家看乌云翻滚,看树木发抖,一直到天黑。
停电,点上蜡烛。七个女儿,一个儿子把家里搞得气氛相当热闹。蜡烛前,各有分工。喂鸭的只喂鸭子,洗父母衣服的只洗父母衣服,洗孩子们衣服的则各有分工。不想做的,拿出一块钱出去买糖,每人一块。
各种虫子在叫。螃蟹熟了,五十块从海边买回的三十多个大海蟹,此时从厨房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平实日子,很是充实。某一瞬间,觉得留下来生活或许可以有个美好的人生。
找来三个当地高中生,加上阿霞和陈妹,以及虎子和我,三辆摩托车在凌晨六点飞向海边。难走的地方,只有羊肠小道和独木桥。等到回来,路已经被河水淹没,找不到回去的路。
天气很是奇妙。天边一朵黑云过来,到头顶上就是暴雨,离开就是晴天,一淡就又成了阴天。刚拍完一场晴朗天气的主镜头,变天了,重来。刚重来完阴天的版本,又晴了,哭笑不得。如果说这次出去玩有什么大的收获,那就是临场发挥,随时改戏的能力大大提高。
魔幻时刻一般都是晴天,于是疯狂赶戏。最后一个魔幻时刻,夕阳从云里露出橘黄色的光,洒了一海。顿时,海边的孩子变得神圣起来,一切变得无比魔幻。
拿起摄影机,我才能找回我自己。
白天不是赶戏就是赶路,晚上看素材和倒数据,筋疲力尽得浑身舒服。
头发长了,胡子长了,衣服馊了,帽子脏了,心干净了。
跟小兄弟们最后一次侃大山的时候,忽然觉得片名改一下或许更合适,《海边故事》过于平淡,《最好的时光》或许更加合适一些。
忽然归来的女孩子,无聊地问海的那边是什么的三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一段无关紧要的故事,发生在青春的日子。
一切都是清淡的,就像雷州的饭菜一样。细品,才有味道。
--》点我播放独立短片《最好的时光》
------>>>>>>>>>
视频地址(好端端的HD,压出来可怜得不成样子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JLLTffc3gU/
剧照
http://bbs.chinavfx.net/attachments/200808/26143810-IMG_542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