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你的咨询师能为你做什么--闲扯心理咨询(系列之一)
(2014-04-21 14:04:27)不要问你的咨询师能为你做什么
按: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咨询的文章,而且是一篇语气不十分严肃的文章。作为曾经的心理咨询来访者、现在的学习者和从业者,我希望向诸位分享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一点体会和思考;如果可以的话,戳破几个有关这个行业的小泡泡。为了这个目的,我在文中可能会以略带调侃的口气和无甚下限的例子来佐证,如果造成读者的任何不适,我并不打算为此负任何责任。
尽管如此,我的态度还是很认真的。所以诸位读者若有任何问题或建议,不妨以任何方式示之。对有代表性的看法和诘难,我会匿去来源以“节间闲话”的方式做出回应。
最后,我作为笔者保留所有权利。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与我联系并取得同意。否则我会考虑以至少每字人民币一元的价格索要稿费。
开场白就到这儿。以下正式开扯。
第一节
一切始于我的亲身经历。
高考前,我和几个朋友扎堆聊天,讨论自己想学的专业和对未来的打算。当我说我想学心理学、希望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一位朋友对此颇不屑一顾。“不就是跟人扯一小时的淡,然后就收了好几百块钱嘛。这事儿我也能做得了。”
的确。心理咨询不需要工具和技术,不需要厂房和设备,只要单枪匹马,一把躺椅两个沙发……然后就可以每小时收几百块钱的咨询费,简直是easy money, quick money。所以,和尚摸得,我也摸得,但凡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觉得自己很善于说服别人、从而具备做心理咨询的能力,简直是太正常的判断。
但是,果然如此吗?高中毕业十年之后,回想起这件事,我只能苦笑着说,图森破,拿衣服!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心理咨询”。
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对遇到心理问题的人提供帮助,这是“心理咨询”的一种直观理解。不过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按照其职能和执业资质的不同,至少可以粗略分为四个层次。
最下一层是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国内的一些大学开设有这个专业,国外的一些研究生院还提供Social Working的硕士学位。社会工作者不一定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执业资格(比如执照),但至少接受过一些专门的训练,懂得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并能用其来助人。马航事件中那些在家属身边陪伴、安慰的义工,大抵属于这个层次。
这些义工要冷静地面对灾难,共情家属的悲痛和焦虑,倾听他们的陈述,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吗?恐怕未必。别说这么大的灾难,就是好朋友失恋,有些大学生都不一定懂得怎么安抚。
“你听我说,别哭了,为了那个臭男人,不值得。他有什么好呀,一点都不关心你。”
“可是我就是好难过。我不想失去他。”
“这种臭男人错过了就错过了。比他好十倍的人有的是。”
“可是我就是觉得难过。”
“哎呀你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呢。走走走,我带你去看电影,请你吃冰激凌。咱们不提他行不行?”
或者就是看似理性的分析和教育。“你看看你,我早就知道你们俩的关系会是这个结果。这个男人一看就不靠谱,经常自己打游戏,玩的开心的时候连你的电话都不接。他上次请咱们宿舍的人吃饭还那么抠门,这么小气的男人根本就不能要,你懂不懂?吃一堑长一智,你下次可不能再这么傻了。”……
经历过类似情境的人都明白,这两种方式基本都是无效的。换句话说,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我们连这个层次的助人都做不到。
更遑论再高层次的工作了。
心理助人者的第二个层次是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 Counselor)。心理咨询师主要针对健康人群(有时候也面向亚健康人群)提供心理辅导和干预,主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所谓心理问题,就是虽然不完美但还算不上“疾病”的小问题,比如生涯发展、婚恋和人际关系、青春期逆反、中年危机、老年孤独,等等。这些问题不要命,带着它们生活并无不可,但留着毕竟是隐患,有可能发展为疾病,早点处理也是对的。
为了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要学习特定的理论知识,实践特定的咨询方法和操作流程。他们采取的如果把心理问题比作牙菌斑或者牙石,那么心理咨询师就相当于洗牙的牙医,或者提供漱口水和牙膏的生产商。洗牙是谁都能干的工作吗?当然不是。所以,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一个心理咨询师面对因为失恋而心情恶劣的来访者,通常会采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做出反应。
一是澄清。“看来你很在意你的男朋友。你们的恋爱关系中断了,这让你很难过。你希望能从这种糟糕的心情中走出来。”
二是解释。“每个人都渴望爱和被爱,都希望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我们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会投入自己的很多情感,一旦它被中断,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心血被毁掉了,我们会感到难过、伤心或者愤怒,这是人之常情。”
三是共情。“我能理解你的悲伤和愤怒。你对他付出了那么多的爱和关怀,希望得到他对等的回应,他没有给你这个回应,反而把你甩掉了,这确实伤害到了你,而且对你显得很不公平。”
具体如何做出回应,取决于心理学工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受训背景。但这真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学会的。
第三个层次是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这个层次的从业者不但要接受心理学的训练,而且要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在国外,能成为临床心理学家的执业者一般具备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的PhD学位。其他心理学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的PhD,不可以直接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临床心理学家能处理一般人群的心理问题,也能治疗心理疾病,比如神经症,比如人格障碍。他们可以在咨询机构从业,也可以在医院从业。他们的收费当然也可以更高。
第四个也是最高大上的层次是心理医师(或者精神科医师,Psychiatrist)。这个层次的从业者一般要有医学博士学位,同时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他们和临床心理学家最大的区别是有处方权,不但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还可以开药给精神疾病(比如内源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个领域的高手和大师们,论执业资格,大部分都在第三和第四层次。也有一些非学院派出身的咨询师,虽然学历不高,但拜了高层次的师傅,加上自己努力学习,其功力也相当高。
所以,心理咨询并不是只要“能扯”就能做的。咨询师需要懂得“如何扯”,要努力“扯得更好”,还要对症下药以便“扯得恰到好处”。没有这些相应的训练,就急匆匆地想要扯进来,这不是扯吗?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在下一节接着再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