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bmiddle/62105e1bnaae58fbdadcb&690
在纪念张謇诞生150周年和奋力打造当代东方第一城的日子里,《江海晚报》副刊《夜明珠》连续发表了郑抒两篇散文:《濠水寻梦》(6月25日)、《五山寄情》(8月14日) 。关于南通的诗文从古到今盈千累万,不乏大家、名家手笔,在流光溢彩的作品林中,这两篇散文却木莠于林,令人注目。这可能是作者吸取了前人、他人之作的精华;又处于历史的新时期,尤其身处如今的社会氛围中,焕发出他人未有的激情;加之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南通不仅乡情浓郁,而且了解深切。同时精心结撰,这就创作出了精品佳作。
这两篇散文,为纪念张謇150周年诞辰和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
的活动增光添彩,也为南通的旅游事业的宣传加入了饶有意味的一页。南通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就在一山(五山)、一水(濠河)、一名人(张謇)
这两篇散文,一为“五山寄情”,一为“濠水寻梦”
,两文都从自然美景写到张謇的人格魅力和创业精神,或者说通过自然景观表现了人文景观。这就将南通精华全提炼了出来。综观两文的特点,有如下三点:
在模山范水中彰显个性。两文不是一般的山水游记,而是通过“寻梦”、“寄情”
将客体作为引发情愫的载体,而于叙写中又不失对客体的摹写,作者从与黄山的雄奇、庐山的瑰丽、武夷的险峻、雁荡的幻美以及武当的宫庙的对比中,突出了南通狼山等五山的以“小”取胜。作者说:“它很小,海拔只有百来米高,从江上远望,如一盆一掌可托的水石盆景。”
那狼山为何能吸引中外游人,慕名而来,尽情观赏,解囊投资?作者通过对五山的具体描绘,显示了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向读者介绍了张謇以生花妙笔写就的“锦绣文章”。将幻公塔、支云塔、观音禅院、林溪精舍、剑山文殊院、赵绘沈绣楼,一一描述,并探寻马楼、圆觉精舍、介山楼、牟尼阁、梅诧……的遗址。通过这些景点的现貌、历史原形及当年构景者的初衷的叙说,使人对“五山”
有了穿透历史的立体了解,充分彰显了五山的个性,也揭示了它魅力之所在。
在仰古俯今中发掘底蕴。两文都不是以浅表的景象描绘为满足,而是缘景入史,从古、今的坐标轴上给景点定位,并尽量发掘景观的沧桑变化淀积的人文因素。作者写濠河水比写五山更为空灵。其思维的羽翼更为矫建,凌空而上,任意翱翔,由北濠而西濠,最后浓墨重彩地写南濠。缘南濠河而写濠南路,借亲水平台上《强国梦痕》巨型浮雕,把这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为南通的兴盛作贡献的精英豪杰一一加以绍介,使历史的风云又在濠水上涌现,读者缘此而显见“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缔造者张謇的高瞻远瞩的目光、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精思躬行的品格。使人读懂了一心富乡强国的张謇、矢志拯溺济贫的张謇,也使人认识了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的张謇,也是个改革家、文学家、生态学家、园林艺术家的张謇。作者对这些,不予简单的罗列,而是在移步换形的过程中仰古俯今娓娓道来,这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激人思考。作者从景而写人,由人而揭示其丰富的底蕴,也就使作品厚重,堤升了思想品位。
在叙事书怀中显示真情。郑抒这两篇散文所以感人,就在于他笔蘸浓情,以赤诚之心观景看人、说古道今,作者精巧构思,将叙写客体事物和书写主体情怀巧妙穿插、链接,或草蛇灰线,或岭断云横,或蝉联榫接,从而使各景点的历史与现实浑成一体,作者的真心热情灼然可感。作者又根据所写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组织题材的办法。濠河是地面上的平面状态,就采取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形法,从北濠而西濠再到南濠。而写五山,则既由一山到另一山,又从狼山之巅向不同方向东眺西望,仰视俯察,随视角变化而景观更换,正由于作者变换手法,才使文章摇曳多姿,娇美动人。
从上述可见,郑抒最近写南通的这两篇散文,颇具特色,它模山范水、仰古俯今,叙事书怀,今昔邮通,物人相映,虚实互发,使文字既富现状的写实性,又具历史的穿透力,更有哲理的思考性,这就使读者对之一见钟情,回眸动心,三思如铭。
仔细推敲,这两篇散文也有可改进之处。一是两文都可能受了篇幅限制,未能充分展开,行文还嫌拘谨,不够挥洒自如,尚欠酣畅。一是将五山山名排列为“军、剑、狼、马、黄”这个排序从高度说由高到低,从方位说从东到西是顺的,可是南通人习惯的说法却是“狼、马、剑、军、黄”,以“狼”
领头,可能因狼山知名度最高,开发得最早、最全面,己成旅游热点,可后面的四山却不是据此而递减的。而南通人却接受了这一说法,且流行开来,流传下去,这可能是这么排列因了这五字声调为“平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音调和谐,说起来顺口,便于流传。因此狼、马、剑、军、黄己约定俗成,文中还是取成说为好。
瑕不掩瑜,人们读了郑抒笔歌墨舞的两篇颂南通的散文,还是既获得思想情操上的教益,又得到高尚的美学享受。希望《夜明珠》今后多刊这样珠玑般的精品佳作。
http://s7/bmiddle/62105e1bna867c88d90e6&690
加载中,请稍候......